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地球的圈层结构

3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基本 物种:简称种 单位,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划分的, 单位,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划分的,因为 只有同一物种的生物才能交配繁殖。 只有同一物种的生物才能交配繁殖。不同种之间是生 殖隔离的。 殖隔离的。 (二)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单位: 如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 如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 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科、人属、智人种。
牛轭湖
鄱阳湖
新疆天池
贡嘎冰湖
巴丹吉林沙漠的伊和扎格德海子, 巴丹吉林沙漠的伊和扎格德海子, 面积也只有1.5km2, 面积也只有1.5km2,最大水深 6.2m
(二)水圈的水循环
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 之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 之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和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 太阳辐射能 和 地球的重 力能。在这两种能量的作用下,水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 力能。在这两种能量的作用下,水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完成水的循环。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完成水的循环。
(二)生物圈的组成
据统计,已被认识和分类定名的生物近200万种, 据统计 , 已被认识和分类定名的生物近 200 万种 , 而现生的 200万种 生物可能有1千万种,如果把已灭绝的生物也算上, 生物可能有1千万种,如果把已灭绝的生物也算上,至少有上亿 种之多。 种之多。
根据如何获取食物及性状等特点, 将生物圈分为原 根据如何获取食物及性状等特点 , 将生物圈分为 原 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长白山天池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河道形成的牛轭湖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河道形成的牛轭湖 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湖盆冰蚀湖 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湖盆冰蚀湖 风蚀作用和风积作用形成的风成湖盆积水形 成的风成湖 成的风成湖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 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 横波/次波( (2)横波/次波(S):是指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 向垂直的波。特点: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固态中传播 向垂直的波。特点: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遇到不同介质的突变界面时, 当遇到不同介质的突变界面时,地震波射线就会发生反射和 折射,而且其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 折射,而且其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 界面。 界面。
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 (water 重合 。
table) table ) , 通常与湖面 、 河面 通常与湖面、
③承压水: 是埋藏在地下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透水 承压水:
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interlayer water)。 层间水( water) 井(well):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 (well): 泉(spring):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spring):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及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及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 一 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 (一)大气的组成 1 恒定组份:地表各处不变的组份;N、O 恒定组份:地表各处不变的组份; 2 可变组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而变化; 主 可变组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而变化; 要为CO 和水蒸气。 要为CO2、O3和水蒸气。 3 不定组份:可有可无的组份,包括尘埃、硫化氢、 不定组份:可有可无的组份,包括尘埃、硫化氢、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等。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等。通常所说 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大气圈的分层
(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1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20% 2 成分 : 在上部 ( 35 ~ 55km ) 富 O3—臭氧层 , 能吸 成分:在上部(35~55km km) 臭氧层, 收紫外线。 收紫外线。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 17° 3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3°C~17°C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 4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故称 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三)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温度随高度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 km大气层 迅速下降,有强烈空气对流运动。 迅速下降,有强烈空气对流运动。
(4)湖泊 (4)湖泊
湖泊的成因类型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构造湖 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 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 贮水而形成的, 贮水而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贮水而 形成的, 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中朝边境长白头山顶主峰白头山上的天池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它水域,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它水域, 可形成熔岩堰塞湖, 可形成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就是因火山 熔岩流阻塞了纳漠尔河的支流后形成
2 温度: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 温度: (五) 扩散层(散逸层、外大气层): 扩散层(散逸层、外大气层) 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 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 由于受太阳风的作用,大气粒子运动很快,不 断向宇宙空间逃逸。
二 水圈(hydrosphere)-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hydrosphere)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水对 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和 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 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海水、 等类型。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1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 1.5×1018 t , 其中 , 海洋水 其中, 占 : 97% 、 冰川占 : 1.9% , 地下水 、 河流 、 湖泊 、 沼 97% 冰川占: 地下水、 河流、 湖泊、 泽中的水共占:1.1%。 泽中的水共占:
三 生物圈(biosphere)-大自然的精华 生物圈(biosphere) (一) 概念
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包括地表以下 km到地表以上10余km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 通常,90% 到地表以上10 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 3km到地表以上10余km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通常,90%以 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 高空以及水下200 的水域空间。 200m 200m 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m高空以及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
2 陆地水 : 地面流水 、 地下水 、 冰川 、 湖泊 陆地水: 地面流水、 地下水、 冰川、 与沼泽 地面流水:按水源补给特点: (1)地面流水:按水源补给特点: 常年流水:有稳定水源— ① 常年流水:有稳定水源—河流 暂时性流水:无稳定水源,可分为两种: ② 暂时性流水:无稳定水源,可分为两种: 片流: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流动的面状流水 洪流: 洪流:洪水期沿沟谷流动的水流
二 水圈( hydrosphere ) - 地表变化的主要媒 水圈(hydrosphere) 介
(一)水的类型
按状态分为固态、 液态和气态, 按状态分为固态 、 液态和气态 , 按所处的 环境可分为海水 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种类型 环境可分为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种类型。 海水、 三种类型。 1 海水 水圈的主体, 水圈的主体,是地表上最大的积水盆地
(2)地下水
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状态,地下水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 按运动状态,地下水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层
①包气带水:是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以吸 包气带水: 是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②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3)冰川
①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 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 大的固体水流。 大的固体水流。 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 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 覆盖陆地面积的10%,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 10%,集中了全球85 覆盖陆地面积的10%,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据估 如果全球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 计,如果全球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可使全世界海平 66m。 面上升 66m。 ②雪线(snow line):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在 line):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 ):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 雪线(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 降雪量>消融量;而在雪线以下,降雪量<消融量。 降雪量>消融量;而在雪线以下,降雪量<消融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