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3.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4.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它”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这里的“它”指的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闭关锁国D.自由放任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8.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9.有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A.《晨曦中的汴河》B.《商帮的兴衰》C.《坊墙倒塌以后》D.《草市饮食大全》10.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

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11.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自耕农数量减少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1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1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5.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1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7.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

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18.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 B.经济功能的加强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 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19.明清时期(1840年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中,最能反映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匠有常主,计日受值”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奏章票拟,主之内阁”20.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A.专业性市镇广泛兴起B.商业开始突破空间限制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乡市场分散管理混乱2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材料三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材料一、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8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2分)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材料二揭示了清代的哪些社会现象?(4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请回答:(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西方的“商业革命”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4分)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答题卡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班级:座号:姓名:21.22.21.参考答案:18分;(1)重农抑商。

2分(2)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8分;(3)表现: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4分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分22.(22分)(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草市”的发展;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了聚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每点2分,共8分)没有实现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4分)(2)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每条2分,共4分)影响:影响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答对“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得2分,全部答对得4分)(3)影响:“商业革命”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或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商业经营上的变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每点2分,共4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

第(1)问,根据信息“稳定小农,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明清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第(2)问,小农经济其“特点”就是回答小农经济的内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可以看出精耕细作。

第(3)问,材料所讲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使中国的土纱土布的销售陷入困境,中国大量的茶出口,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植桑茶,这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掠夺原料,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