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
市—
商品交易的场所。
“市井”
随商品经 济发展,市逐 渐被吸引到人 口比较集中, 又是奴隶主居 住的城中,并 有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到近现代, “市”引申为 一级城镇聚落 性质的行政建 制单元。
镇—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 镇才摆脱军事 色彩,以贸易 镇市出现于经 济领域。
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 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 口至少15000人。
外围密集居住区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的普
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如
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距离不超过1.5英里;
一个“地方”若包含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
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
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
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
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
二、其他城市地域概念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都市圈
日本首先提出,但使用上不统一。
国内首次提出的是“南京都市圈”,实际上是 南京城市经济区的概念。
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
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
大都市带 (1)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 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上存在着密切 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2)大都市带的特点 (P24)
1、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
2)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
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
3)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比较接近城镇发展的实 际状况,但仍不理想 4)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词, 造成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人为混乱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 城—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 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
中国最早的 城起源于传 说的三皇五 帝之都。考 古发掘最早 的古城为 4000多年前 夏代所筑。 “内之为城,外 之为郭”。早 时的城不具备 宗庙、宫室、 商业市场、手 工业工场等一 般城市应具备 的物质要素。 有人认为,原始 的只有防御功能 而没有商品交换 为目的的商业市 场的城不能作为 城市。有的认为 应将其作为城市 的雏形。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图2-1)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其 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美国在1910年就提出了都市地 区的概念。 MSA=中心县+外围县
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的关系: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 化地区。
美国地域划分:
1)从景观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2)从职能地域划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各国类似概念:加拿大的CMA;英国的SMLA,澳大利亚的CEUD,瑞 典的劳动——市场区。
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 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 市)。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 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 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
城市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控制、 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 (区域),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环节 的扩散和管理/控制环节的空间集聚。
2、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1955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 人口,包含了15%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重新使用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但之后随市
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
实体地域概念(下),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5).
作 业
1、名词解释: 城市化地区 建成区 都市区 大都市带
2、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简述城市地域概念的类型,举例说明。 4、简述中国目前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上存 在的问题。
1963年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25003000, 非农业人口≥ 85% 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1984年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乡人口 ≥20000, 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建 制。 1986年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 <50万 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农业人口< 40%, 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 人口≥ 12 万,年GNP ≥4亿元;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 GNP ≥ 10亿 元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3年 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
城市群
姚士谋等(1992)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
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
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
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
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
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 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Desakota
1987年,加拿大学者麦吉(T.G.MeGee)在东南亚国家 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现类似西方 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Desakota”和
“Mega urban Region”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Desakota”指
大城市交通走廊两侧一定地域范围非农产业迅速增长的原农
城市人口规模具有多种口径的困惑?
三、市带县 1、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2、市带县地域解析
市带县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
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简单地用市镇 的行政界线来代替城乡界线。人们一直忽视中国
市镇的行政辖区与城镇设置标准的严重脱节,前
者远比后者大。
2、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
1)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 城镇的建成区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30%) 2)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 市中心 旧城区
近现代,引申为一级 政区单元
城?镇?城市?城镇?
(1)相对于乡村而言 (2)只有经过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 (4)市+镇=城镇 / 市镇 (5)广义的城市=城镇
关于城市规模的规定
旧标准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特大城市 在中国指市区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 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 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 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但是这部规划法已 于2008年1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 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 法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新标准 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 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 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 提出了新标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 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 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村地区,“Mega urban Region”则由发达的交通联系起来的
核心城市、当天可以到达的城市外围地区以及核心城市之间 的Desakota区域三部分组成。
都市连绵区
1986年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对应的中国概 念——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 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 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 体化区域 。 都市连绵区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指标? (P26)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1、两种城市地域的回顾: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 城市辖区——行政区
城市实体——建成区 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 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一致的途径: 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 + 外围密集居住区
定义城镇的标准——
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农业活动 非农活动
产业构成 人口规模
密度指标
景观
基Hale Waihona Puke 设施职能人口素质(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