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北方地区 4、特点 1)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
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用虚拟动作表意和时空自由转换更替
3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 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第10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 省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 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 农民演员在演地戏。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一、源头 — 傩戏 二、形成 — 宋 南戏 三、成熟 — 元 杂剧 四、鼎盛 — 昆曲 五、新高峰 — 京剧
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第10课 梨园春秋
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头戴面具载歌载舞,通过娱神 彩的仪式活动——傩 起源的关系 古代戏曲的萌芽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_______ 演员 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 转向 娱人 ,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 成 。 戏曲表演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主要在 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3、特点 1)表演手段多样,故事情节完整 2)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表达 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五、中国古代戏曲的新高峰─京剧 1.产生背景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艺 人聚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 文化娱乐需要。
2.形成过程 1)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
的三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 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技
“变脸”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
第10课 梨园春秋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 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第10课 梨园春秋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 戏神—四都元帅塑像
古戏本
第10课 梨园春秋
木偶头
南戏行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代杂剧陶俑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 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综合性

打 唱

第10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10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第10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第10课 梨园春秋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京剧的四大行当
第10课 梨园春秋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 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 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 人的欣赏口味。
第10课 梨园春秋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 昆曲 1.产生背景
明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政治、 文化的专制;继承和发展历史戏剧的优点
2.特点:
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讲究格律板眼;表演 以载歌载舞为主。 ②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3.影响
明中后期,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对京剧、川剧、湘剧、 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群英会》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昆剧《长生殿》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徽剧《古城会》 关羽扮相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女驸马》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七品芝麻官》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10课 梨园春秋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
第10课 梨园春秋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 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 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 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 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 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 此,不觉抵暮。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