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第九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6. 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某些病原体除可使人类致病 以外,也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其症状体征表现可能不完全 相同。通过对人畜共患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同一 病原体给不同机体带来的各种危害,使研究工作上升到立体 的水平来揭示某种疾病的本质。
☆ Newcastle 病毒 对DBA/2和C3H小鼠引起肺炎,对 DBA/1引起脑炎。
人类疾病的发展十分复杂,以人本身为实 验对象,来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 治疗机理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包括时间、空 间、道义和方法上的局限性。而动物模型可以 克服这些不足。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 更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实验结果,有助于更有效 的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防治 措施。
二、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中的意义
1.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
动物模型应能尽可能再现所要研究 的人类疾病。但动物与人毕竟不是同一 种生物,在机体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结构决定功能,使动物和人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也 会出现差异。因此,为了保证做到所复制的模型与 人类疾病相似,复制动物模型前,还要注意对实验 动物的选择。如小型猪自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 究人类冠心病的良好模型。
3.可靠性。
复制的动物模型应力求可靠地反应人类疾病,即可 特异性地反映某种疾病或某种功能、代谢、结构变化, 应具有该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经化验或病理学、影 像学证实。容易自发地产生某些相应病变或易产生与待 复制疾病相混淆疾病的动物就不宜选用。如铅中毒可用 沙鼠作为动物模型,因为一般只有铅中毒才会使沙鼠出 现相应的肾病变,而大鼠则不宜用来做此模型,因它本 身易患进行性肾病,后者容易与铅中毒所致的肾病相混 淆。
1.避免了临床实验的局限性 临床上对外伤、 中毒、肿瘤等疾病的研究不可能在人体重复进行。 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可在人为设计的特 定实验条件下反复观察。甚至为了需要可以损伤 动物组织、器官乃至处死动物。
2.利于对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 病进行研究 一般说遗传性、免疫性、代 谢性和内分泌、血液等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 低。研究人员可以有意识地选用在动物种群 中发病率高的或复制出各种模型进行研究探 索。另外,临床上如肿瘤、慢性支气管炎、 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发展缓慢、潜伏 期长,病程也长,有的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 在人体很难进行3代以上的观察,而在动物可 很方便地进行连续几代观察。
2.重复性。
动物模型的复制不仅要求重复性要好,而且还 要求有一定的专一性。一种方法只能复制出一种模 型。为了确保动物模型的重复性,必须在动物品系、 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饲养管理、实验条 件、实验方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复 制动物模型所用药物的生产厂家、批号、纯度规格, 给药剂量、剂型、途径,仪器型号,甚至实验操作 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也会对动物模型的重复性造成 影响。
3.可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临床上人类疾病比较 复杂,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体质、遗传、甚 至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时一个人 可能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就进一步增加 了对疾病了解的复杂性。采用实验动物来复制疾病 模型可通过选用相同品系、年龄、性别、体重、活 动性、健康状态、甚至于微生物等方面严加控制的 各种等级的标准实验动物,用单一的病因作用复制 成各种疾病模型,实验时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 光照、噪音、饲料等条件。这样,对某种疾病及其 过程的研究就可排除其它影响因素,增加实验方法 学上的可比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四、 转基因动物模型
第一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
一、概念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s)是指 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 和相关材料。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 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 究。它属于生物比较医学的范畴,研究人员可 以利用各种动物的生物特征和疾病特点与人类 疾病进行比较研究。长期以来,生物医学研究 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 和临床假说的基础。
第九章 人类疾病 的动物模型
The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
概括
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
二、常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及复制方法
(一)按发生原因分类 1、自发性动物模型 2、诱发性动物模型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 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 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三、中医病症动物模型
5.易行性和经济性。 在复制动物模型时,应遵循经济易行的原则。灵长
类动物与人最接近,复制的疾病模型也很相似,但其 稀少昂贵,不易获得。而对于一些小型实验动物也可 以复制出十分近似的动物模型,且具有遗传背景明确、 微生物等级可控、模型性状稳定、数量质量可任意选 择、价廉、易于饲养管理等优点。因此,科研工作者 大多采用小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
4.可同时获得大数量的实验材 料 除传染病外,一般疾病很难 在临床上获得大数量的材料。疾 病模型不仅在群体数量上容易达 到要求,且在年龄上也可以加以 控制。例如可通过相同的饲养条 件、饲养时间得到大量高龄动物, 作为衰老动物模型。
5.方便取材、简化实验方法 动物模型作为 人类疾病的“复制品”,可以按需要随时采集 各种样品,甚至可一次性或分批处死动物收集 样本,以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实验动物的小型 化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动物的日常管理和简化实 验操作。
4.适用性和可控性。
复制动物模型时还应考虑到今后的临床应用, 应便于控制其疾病发展,以利于进行研究。如: 选用大鼠、小鼠作实验性腹膜炎不适用,因为 他们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高的抵抗力,不容易 造成腹膜炎。有的动物对某一致病因子特别敏 感,实验中无法控制,极易死亡,也不适用。 如狗腹腔注射粪便滤液而引起腹膜炎,80%的模 型狗24小时内死亡。
动物模型能够细致地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发 展的影响,这在临床上是办不到的,对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 有重要意义。
三、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原则
复制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发 展过程,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进行药理或药效学等研 究,在复制前,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动物模型的设计应 遵循以下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