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写作辅导与范文第三单元习作:学习描写景物写作实践要求:一、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
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二、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圆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精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学生课本上写作指导学习描写景物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象,美不胜收。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你能把它们描写出来吗?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如《春》中对雨的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描写景物的特征,既可以描述人的视觉感受,还可以描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
如《紫藤萝瀑布》对花的描写:“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个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如《三峡》一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其中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写景还要注意融人情感。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
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如《雨的四季》中,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
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教师教学用书》写作指导描写景物,关键是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练就的观察能力。
学习描写景物,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具体情境,细心观察,如此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元好问语)。
细心观察的第一步是确立好观察点。
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观察景物才全面。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写景时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除了在固定的观察点上观察,还可变换观察点,即所谓“移步换景”“选点描绘。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
”每一处景物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会为景物涂上不同的色彩;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景物又会展现不同的风姿;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又会给景物带来各种变化。
写景要写得好,就要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景物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往往就体现在景物的“细微”之处。
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所写的多为寻常细节,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以及人们寒喧中的语音语调。
甚至以枣的形状颜色的变化,形象地表现出从中秋到晚秋的时序推移对北京最“有名”的秋景,却是闲闲带过,几不着墨。
这样写,似乎少了一些“北京的符号”,却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了故都的秋韵秋味,也更好地佐证了作者将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所做的对比。
描写的成功,正因为作者在观察中抓住了“故都的秋”不同于别处秋天的细微“个性”特点。
描写景物要讲究顺序,一般可以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的安排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取固定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各位置上的景物;二是不取固定观察点,采用游览顺序,其优势是层次清晰,犹如绘画中的长卷。
采用时间顺序的优势在于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实际的文章写作中,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采用逻辑顺序的优势是能面对较为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描写景物,要运用联想,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果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人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和勃勃生机。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由“花”放飞了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了将来的“果”,把读者带到了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
当然,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并不是说写景一定要依赖于华丽的辞藻和大量的修辞手法,关键还是准确和具体。
有时候不用一个形容词或副词来描写,只说一句极简单的话,但因为说得具体,说得有感染力也能使人恍如亲历。
“我望着天空、树木和青草,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快感,我恨不得变成母牛,好去吃草。
”(福楼拜语)这就是把情感和意志移入景物中,去收获满眼的瑰丽和丰富。
自然景物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不同人物的眼中,却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
观察景物,要注人感情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要调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全方位观察感受景物。
如《春》中“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嗅觉的体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则又是听觉的感受。
描写景物,要学会融情于景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中,使景物鲜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当景物在自己心灵上激起波澜时,要善于捕捉此时对景物的独特发现,写出景物非同寻常的美。
如《济南的冬天》中,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似的娇媚;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写作辅导辅导一:写好“实践要求”中的三个作文题写“校园一景”片段:要选择校园景物中能留给自己最深印象的一个来写,要抓住这个景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描写顺序,调动多种感官生动具体地描绘。
不仅仅写景,还需要写人的活动。
写景的文章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习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
写“窗外”作文:写窗外发生的人事物景,并以此来表达主题。
习作的开头和结尾需要扣住“窗外”以切题;习作主体部分可以通过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照应“窗外”。
写“我爱__季”作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
可以写写喜欢产生的缘由,喜欢的具体内容,以及在这个季节的景物,发生的人和事等。
辅导二:中小学生如何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穿插景物描写?一位“李睿泽”的同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好,请问写作要如何适当的添加一些优美的环境描写?今日专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根据判断,他所说的写作应该就是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根据写作侧重点不同,分为写人记叙文、写事记叙文、写景或状物记叙文。
他在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在写人记叙文和写事记叙文中如何适当添加一些优美的环境描写的问题。
景物描写,常指自然环境描写,有时也被称为环境描写。
一般在记叙文中我们称“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我们称“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在写人或叙事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首先必须是要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
如果表现中心思想需要在某个地方进行景物或环境描写,则可以添加;若不需要就不能添加,添加了就是多余。
其次,穿插景物或环境描写前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在这儿穿插一个景物描写,穿插这个景物描写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即说明穿插景物描写的目的明确。
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可能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故事发展铺设条件;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些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思想的。
第三、要对可能写的景物进行仔细筛选。
不管是写人还是叙事,可以写的景物很多,但并不是所有景物都可以写进去,而是必须只能写一些与人物或事件密切相关而且对表现中心有作用的景物。
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的景物写进去,不仅不能给习作增色,反而因脱离中心而显得多余后成累赘。
这样的景物描写必须删去。
第四、穿插景物描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
可以在开头写景,也可以在结尾写景,还可以在习作的中间随时穿插写景。
至于在哪儿穿插写景最好,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随着人物的刻画或情节的开展,选择最适宜的时机和位置进行穿插描写。
第五、穿插景物描写的形式一定要灵活,适可而止。
记叙文中穿插写景,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两个词语,还可以是整个段落。
但在一篇习作中的多处写景,一定不能仅用一个形式,而是形式不断变换而灵活多变。
穿插景物描写要适可而止,因为这只是一种表现中心思想的辅助手段,切不可过多地描写,以免冲淡习作的主要内容。
优秀范文习作一:校园一景走进花园般的校园,各种颜色的花常年开放,五彩斑斓,人们都会驻足于此,却忘了在一片楼房的背后,却有别样的风采。
那天急急忙忙去交作业,回来时不经意间便看到了它。
它被修筑得四四方方,像从一块空地里直接陷下去的一样,整整齐齐。
老师以前好像讲过它叫什么名字,只是当时没怎么注意,现在反倒忘记了。
它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在这个有花陪伴的校园里,它并不是十分吸引人注意,而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好,正好被两栋楼挡住。
但它依然在那儿,无论春夏秋冬,它都在那儿。
等了好一会儿,在青绿色的水上竟冒出了小小的泡泡,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挨着一个,密密的排开,又一个一个的挤碎。
我这才知道这个池塘中有鱼,我想,它是伟大的。
小小的红点慢慢浮出水面,变换成小鱼的形状,它们吐着泡泡,一上一下、一上一下的交替着,有规律的呼吸着,像在做游戏,一边嬉戏一边追逐玩耍,惹人无限怜爱。
不知不觉竟站到了晚上,夜晚的微风有些透凉,而白天平静的池水在这时发出耀眼的光芒,波光粼粼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而它似乎还不满足,争抢着向月光发出邀请。
而旁边的杨柳竟也不老实,在微风的带动下摇摆不定,阻挡着月光的到来。
终究是月光战胜了,仅如银丝的月光一缕缕的从树缝中透出,照到本就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更加耀眼,配合着桂花的香气,仿佛一幅唯美的画卷,把我围在其中,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