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名词解释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3.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4.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5.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模式。
6.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7.帕累托最优: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8.“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9.新制度主义: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的流派观点。
10.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的机制。
11.学习型组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填空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
4.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的,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逐私利。
6.阿罗的不对称信息论提出:合同前的逆向选择和合同后道德风险问题。
7.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人是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
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8.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
9.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10.在一定制度条件(人们受制度环境的约束)下,群体异质性越大的社会越可能产生共享观念,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共享的观念才能说服其他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三、简答题1.效率概念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特点有哪些?在范围上,效率只是相对于那些参与决定的人而言的。
效率因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变化。
效率机制并不是我们决定采纳方案的唯一标准2.交易成本学派四个基本概念,它们如何导致市场失败?有限理性:即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达到理性的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错综复杂,难以预料。
行为的投机性倾向:通过不诚交往而获利。
“小数现象”:一旦合同成立,市场机制便不再起作用。
如果上述四个概念情形单独出现,都不会成为市场的问题;但如果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或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相结合时,就会导致信息阻滞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
3.合同关系与市场关系有什么不同?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合同是一个双边关系,是小数现象。
合同双方通常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市场关系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关系(交易双方无需知道对方的身份),而合同执行过程通常会产生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
4.简述交易成本的种类及测量角度。
(1)交易成本的种类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协调成本(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都存在),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协调,只是活动不同,协调方式不同,费用不同而已。
激励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合同的不完备性容易引起谋私利的投机行为。
因此组织必须花费“激励成本”使得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一致,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给对方一定的利益,使得他们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动)。
(2)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产品或资产的专用性,从而导致交易双方的依赖性大增,这使小数现象和投机行为成为突出问题,一方要挟的危害性也大增,交易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测量费用的增加。
交易之间的连接性。
一旦失败,将是一个连锁性的结果。
5.简述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影响:A、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B、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以减轻组织的动荡。
(以防止出现“枪打出头鸟”的现象)对策:当合法性的压力和效率出现矛盾时,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正式的结构是适应制度环境的产物,是做给别人看的;而非正式行为规范是组织运作的实际机制。
6.什么是自然化?其实现机制有哪些?自然化:经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宇宙规律的一部分,成为讨论或争辩其他问题的基础,成为公理、前提或基础。
实现自然化的三种具体机制●制度赋予人身份,塑造人的思维制度把社会位置自然化了,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
●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的记忆和遗忘功能(让人忘记该忘的,记住该记住的)●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范畴7.简述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
解释逻辑: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
因此,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网络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人的思考和行为。
虽然同在一个网络,但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接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也会不同,所受的影响也应不同。
8.简述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从理性人出发,强调关系网络的供理性和工具性。
中心命题: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有很大改善。
在他看来网络就是工具,有以下重要功能:①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得道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
②传递信息的时间性、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
③网络还有推荐作用,网络中的伙伴可以帮你说话。
④网络还可以帮你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基本思路:网络也是一种投资,也需要效率。
①效率:重复性信息源导致了效率低下;②绩效:个人不需要建立所有关系,只需要建立主要信息源以打通各个异质信息群体。
总之,就是有效的建立网络和信息资源。
相关概念:①“结构洞”就是讲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的网络结构。
②“结构自主性”是说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是就越能够调动资源。
基本思想: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不但要多,还要没有重复)9.共享观念在微观上是如何实现的?民主参与制度诱使追逐私利的个人和利益集团去追逐、发展、利用符号资源(如公众话语、媒介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利性目标。
利益集团如果想通过政治渠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就需要争取较多的听众。
利益集团要从共享观念中找到象征性的词语,要从公共话语中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把自己的要求合法化(给自己的谋私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大众的利益”、“人权”等);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场合的讨论把这些理念(已经“合法化”的要求)渗透到公共话语之中。
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共享观念可见,这一过程本身就产生了潜功能:各个利益集团在争论中不断的利用大同小异的观念去影响大众、去影响公正舆论的时候,它的潜在功能恰恰是加强、发展、延续了共享的思维。
10.有限理性的心理学基础有哪些?西蒙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理性是有限的,人们无法同时加工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于是人们的决策过程与理性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第一,人们的决策过程通常并不是考虑所有的选择,而是只考虑其中的部分选择;第二,人们对不同选择之间的考虑不是像理性模式所说的那样同时加以比较评判,而是按循序成对的方式进行的;第三,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则不是“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11.有限理性的政治学基础有哪些?在有限理性的研究中引进“利益”这一变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一系列命题:第一,利益的考虑意味着信息的使用是策略的,而不是中立的。
第二,组织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连贯一致的。
第三,组织目标和组织决策常常只是松散关联的。
第四,决策的执行过程是组织决策过程的继续。
组织决策的实施人员有着自己的利益、是非观点,他们在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解释强加于组织决策之上。
12.哪些因素决定一个组织注意力的分配?●普通、具体的组织规章制度。
●人们对“失败”的定义诱发了组织注意力转向“问题”领域。
●组织内部的闲置资源越多,它的注意力可能越分散,从而鼓励不同方向上的探索。
组织决策与人们的承诺、执着有重要关系。
13.学习型组织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建筑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通常遵循的标准是满意原则,容易不思进取。
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理性选择过程。
任何组织在其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之间都有着深刻的矛盾。
在环境变化时,对过去环境的适应成为适应新环境的桎梏。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性,人们常常依赖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协调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行为。
14.简述合法性的基础与声誉等级制度的分布关系。
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取决于一个社会领域中合法性基础的开放性程度。
合法性基础越狭窄,通向理性、自然的门槛越高,限制性越强,这就意味着人们提出合乎情理主张从而得到社会承认越困难。
那么,统一的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声誉制度也越稳定。
怎样测定某一领域中合法性的开放程度?参与评价一个产品行为的人或机构的多少;产品或领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长短;产品领域的独立性等。
此外,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与该领域中的参与性有着非线性关系。
起初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但过分的参与都会减弱声誉制度的有效性。
15.简述社会领域内部的组织程度与声誉的分布关系。
(组织能力与分布)不同领域中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与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有正相关性。
(组织化能力越强,声音越统一)符号资源的集中化导致合法性基础的狭窄化,从而有助于声誉制度的产生和稳定。
同样,一个内部共识性高的领域容易建立一个统一的声誉市场。
社会冲突(可作为测量符号资源分布宽窄的一个间接指标)越激烈,符号资源越会用于加强群体间的边界。
因此,不稳定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