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专项练(一)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下表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
据此完成1~2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B.埃及
C.印度D.中国
2.对比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可知()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C.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地广人稀”说明人口算术密度小,耕地资源缺少会导致人口生理密度大,由表中资料可知埃及符合这一特点,选B。
第2题,中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小于印度,但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说明中国的耕地资源较印度少,人口压力较印度大,选C。
(2020·江苏南通市如皋中学期末)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
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白于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均消费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
4.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D.教育需求
答案 3.A 4.C
解析第3题,自然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说明水资源不足,所以选A。
第4题,材料反映政府组织人口迁移,故判断政策是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所以选C。
(2020·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期中)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人口输出大省,下图为安徽省人口主要输出目的地,箭头粗细表示人口迁移的规模。
读图完成5~6题。
5.安徽省人口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
6.安徽省流向广东和江苏的人口规模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江苏()
A.经济更发达B.就业机会多
C.科技更发达D.空间距离更短
答案 5.B 6.D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这些省份就业机会更多,经济收入更高,所以导致安徽省人口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B正确。
第6题,读图可知,安徽流向江苏的人口远多于流向广东的人口。
广东省和江苏省同为经济发达省份,但江苏离安徽空间距离更近,所以流向江苏的人口更多,D正确。
(2020·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模拟)法国农场每年春季雇佣季节工的数量为20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赴法国务农的海外劳工人数大幅减少。
法国《巴黎人报》评论称,若无法缓解“用工荒”,一些城市或将出现新鲜果蔬断供,民众将面临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据此完成7~8题。
7.法国农场每年春季雇佣的季节工主要来自()
A.东欧和北非地区
B.南欧和北欧地区
C.中亚和南亚地区
D.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8.新冠疫情过后,法国农业部门应更关注的农业产业问题是()
A.销售渠道单一
B.机械化水平较低
C.就业人员短缺
D.扶持性政策较少
答案7.A8.C
解析第7题,季节工是农忙时雇佣的短期劳工,一般来源地为距离较近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法国的季节工大部分来自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和摩洛哥等北非国家,这些国家距离法国较近,经济相对落后,劳工廉价,A正确。
南欧和北欧地区虽然距离法国近,但本国内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工资高,B错误。
C、D选项所述地区距离法国较远。
第8题,从材料可知,农业就业人员短缺是法国农业的一大问题,新冠疫情期间问题更为突出,疫情过后法国必须对国内农业就业人员短缺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因用工短缺带来的困扰,C 正确。
法国是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高,销售渠道多元化,A、B错误。
农业是法国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国家扶持力度大,D错误。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
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0.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条件有利于提高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①自然资源贫乏②科技发展水平高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人均消费水平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9.C10.D
解析第9题,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但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甚至已经透支。
第10题,科技发展水平高和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日本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贫乏、人均消费水平高会降低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12.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答案11.B12.A
解析第11题,读图,我国人口密度高值区占总面积比重小(如人口密度>5 000只占总面积的1%左右),A错;由图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300~400及更高的人口密度高值区,B对、C错;读图可知,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并不是正相关关系,如图中K处人口密度最大,但人口比重并非最大,D错。
第12题,K地区面积小,但人口密度很大,说明区域面积较小但经济发达,可能为长江三角洲。
(2020·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期末)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
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所收集资料绘制的“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
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南迁趋势明显
C.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西迁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没有关系
14.根据示意图同学们得出结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江南丘陵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故①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
图示①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动,②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人口迁移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故选B。
第14题,由示意图可知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位于(31°N,107°E),大致位于四川盆地,选C。
15.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以我国四川省为例,该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
四川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川东地区和川西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2)每年都有大量四川民工流出,主要流往哪些地区?为什么?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你觉得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
答案(1)川东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盆地;川西地区人口稀疏,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
(2)四川民工主要流向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对民工有较强的吸引力。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回乡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回乡民工参加工作;政府组织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
解析(1)当地人口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川东地区主要为盆地地形,人口稠密;川西地区地势较高,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人口稀疏。
(2)民工流动主要是经济原因,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成为四川民工的主要流向地区。
(3)返乡民工拥有一定的经验、技术等,政府应从政策、就业、教育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挖掘其潜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