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中国地理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中国地理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中国地理一、单选题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图甲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

图乙为祁连山地“阴阳脸”图片,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甲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 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C. 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D. 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分布2.造成祁连山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A. “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B. “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C. “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D. “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答案】1.D 2.A【解析】1.古诗描述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该地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属内流河;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D正确。

2.图中“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A正确;“阴脸”为阳坡,光照充足;坡度陡缓与阴坡、阳坡无关;阳坡是草地、阴脸是森林,阳坡并不比阴坡降水丰富。

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

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

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可能是A. 长白山B. 太行山C. 贺兰山D. 武夷山4. 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5. 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B. 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C. 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D. 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答案】3.D 4.C 5.D【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山麓地带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因此该山应位于亚热带,结合四个选项,只有武夷山位于亚热带,所以D正确。

4.图中II表示平均最低气温,结合上题,该山为武夷山,1月份山区西北坡属于阴坡,接受太阳辐射少,且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气温较低,图中的③符合要求,所以C正确。

5.此图是1月份,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出现冷湖现象,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m 附近高度出现“暖带”,“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的,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生长周期变短。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点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地形②太阳辐射③降水④土壤⑤农作物种类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⑤D. ③④⑤7.地膜覆盖是一种简易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

下列四地在春耕春播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综合效果最好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8.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A. 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高于丙地B. 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短于丁地C. 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不同D. 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答案】6.C7.A8.D【解析】6.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步推迟现象,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区春耕春播时间也较迟,所以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太阳辐射和农作物种类。

7.根据题干提示“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

”说明地膜覆盖在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和降水量少的地区,所以位于新疆的甲地区最符合条件。

8.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低于丙地;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于纬度低的丁地;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相同,都是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丁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所以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

读“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完成9-10题。

9.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面积广大B.地势中高周低,呈阶梯状分布C.地形山谷相间,纵列分布D.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构成地形的基本骨架10.有关图中代码表示的地形区,叙述正确的是A.②为柴达木盆地,属第一级阶梯B.①为云贵高原,属第二级阶梯C.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属第三级阶梯D.④为太行山,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答案】9.D 10.C【解析】9.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项正确。

10.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地形起伏判断,图中①为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②为青藏高原,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④为巫山,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C项正确。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人口是指男性20~59岁、女性20~54岁)。

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显示A. 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 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 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 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1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A. 2038年B. 2040年C. 2047年D. 2050年1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11.A 12.C 13.C【解析】11.劳动力人口=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据图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故A正确;在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前提下,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C错误;城镇劳动力人口比重2040~2050年基本无变化,说明城镇劳动力人口增长缓慢,则城镇非劳动力人口缓慢减少,故B错误;2010年,农村人口(13.6-6.5=7.1亿)多于城镇人口,D错误,故该题选A。

12.由材料可知,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全国人口总量,结合图示计算我国2040年城市化水平为约为67.3%,205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73.6%。

所以我国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发生在2040年至2050年之间,故选C。

13.读图可知,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低于50%,人口红利消失,青少年和老年人比重高,我国应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故②④正确;我国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故①错;农业方面应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而不是增加耕地面积,故③错;所以该题选C。

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

读表回答14~15题。

14. 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条件不足B.水分条件不足C.水热配合不好D.光照条件不足【答案】14.A 15.D【解析】第14题,通过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①②两种农作物所需要的积温较高,均超过3 500℃,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

④农作物所需积温太高,不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

第15题,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全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时间短,而农作物②的生长条件要求光照时间较长。

如图示意我国华北平原西部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中低山、丘陵地带以荒山草坡为主,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

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

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甲、乙、丙、丁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最高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17.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数多C.用地成本低 D.面板清扫频次少18.①②③④四条支流的特点及其比较,正确的是( )A.①河落差超过1 400 mB.②河流域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C.③河春季流量比夏季大D.④河有凌汛现象【答案】16.B 17.D 18.B【解析】第16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点位于阳坡的是甲、乙,丙与丁位于阴坡,但甲地海拔比乙低,西侧为山脉,光照时数较乙地短,所以发电效率最高的是乙。

第17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紧邻沙漠,沙尘多,而该地位于华北平原,为半湿润区,西侧有山地阻挡,空气中沙尘颗粒要少于河西走廊,故太阳能面板清扫频次较少。

第18题,四条河流中,②河有支流且流域面积大,同时②河流域位于山地的东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而降水多,故该河流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

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19.C 20.B【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①地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②地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③地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④地位于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第20题,①②同位于地势第二阶梯;②到③由半干旱过渡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人口密度③大于④;⑤地位于青藏地区,受地形影响,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喜温、喜湿。

日均温15—25℃时,茶树生长较慢,但茶叶品质好:若日均温超25℃,虽生长快,但茶叶易老化,品质下降。

茶树生长季,大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最佳。

另外茶树喜光,同时具有很大的耐荫性。

在弱光下能有效利用散射光更好地生长,且茶叶品质也可大幅提高,因此建茶园时常在茶丛周边种植遮荫树木,庐山位于江西北部,提起庐山,人们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

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识庐山真面日”;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于山岭间,半隐仙境,半留人间。

“高山云雾出好茶”,庐山较高海拔山区出产的庐山云雾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