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刻、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刻、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要紧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阻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阻碍;结合资本主义进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入侵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赶忙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阻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要紧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操纵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全然缘故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时期,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差不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入侵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入侵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操纵中国邻国B.猎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创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内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全然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持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据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建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要紧是因为列强能够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入侵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建铁路的阻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大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进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入侵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进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 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关于一切所谓‘势力范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物资,不管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它的真正目的是()A.实行协定关税制度B.“机会均等,利益均沾”C.爱护中国的关税统一D.反对划分“势力范畴”18、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是()A.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B.美西战争的胜利C.中国已被瓜分完毕D.清政府的腐败19、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要紧是因为()A.列强在华利益相同B. 这一政策差不多上爱护了列强的既得利益C.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咨询题上的矛盾D.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20、“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达到一个新时期,要紧是指()A.标志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入侵同盟形成B.美国入侵步骤扩大C.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一位D.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二、材料解析题21、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有人写诗道:“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回。
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材料二:李鸿章讲:“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45页材料三:“……甲午孝钦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大典……用银至七百万两。
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藏园群书题记》材料四:……(李鸿章)奏请海军“定远”、“镇远”二舰拟添购克虏伯炮(德国快炮)十二尊,以替换已有之旧船炮。
旋奉谕:“下所司知之,而迟未实行。
”——《李文忠公全集》材料五: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的什么情况?②.材料二李鸿章的主张直截了当导致了什么结果?他所讲“法人必不再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情形吗?请结合之后的史实讲明理由。
③.材料三所讲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指哪一年?上述四段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咨询题?④.请按照上述材料归纳当时国内外形势。
从中你可获得什么认识?22、材料一: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摘自《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材料二: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怀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对远东的直截了当贸易日升月盛,我们要求在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
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引自1898年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的国会咨文材料三:(1899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法、日、意等国政府发出同样内容的照会,提出了下列几点主张)第一,各国关于其在中国任何所谓“利益范畴”或租借地之内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不管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
第三,各国在其“范畴”内之任何口岸,关于他国船舶,不得课以高出该国船舶之港口税……所收运费不得高于本国运输同样物资所收之运费。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材料四:美国的建议,英、德、法、日、俄等各国不久复照表示同意,但都附有必须其他各国必须同意等条件。
——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请回答:①.材料一中英、俄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是尊重中国主权吗?换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答:②.材料二中“正在中国发生的事件”指的是什么?当时美国正热衷于争夺什么地点?答:③.结合材料二、三、四,美国后来对中国提出了什么政策?有何阻碍?答:④.什么缘故会显现材料四所反映的“美国的建议,英……等各国……表示同意”的情形?答:三、咨询答题23、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要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24、指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变化的缘故,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近史复习参考答案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一、单项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1、①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命令冯子材退兵。
②《中法新约》签订,中国“不败而败”。
不对。
之后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其借贷、掠夺路权矿权、在华设厂,并划分“势力范畴”。
③1895年。
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④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时期过渡,更大规模地向外入侵;中国封建统治更为腐败。
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状况。
22、①不是。
互相尊重彼此在华的“势力范畴“。
②瓜分中国。
菲律宾。
③“门户开放”政策。
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同盟。
④因为“门户开放”政策差不多上爱护了列强在华利益。
三、咨询答题23、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②战后列强以争做债主、掠夺路权矿权和开设工厂等手段,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并扩大在华政治权益,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展。
③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畴”,直截了当进行殖民统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
④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入侵同盟。
⑤列强还在中国广建教堂传教,进行思想上的操纵。
24、答:趋势:清政府由与列强对抗到勾结,最后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缘故:①太平天国运动严峻危及清政府统治及列强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抵抗,中外反动势力在19世纪60年代勾结起来。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处于列强操纵之下,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完全成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
认识:①封建主义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因此革命必须同时反帝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