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五中“三导六部”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长: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制定测量方案,能够制作测倾器并掌握测倾器测角的方法,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制作测倾器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并会对仪器进行调整,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使测量结果符合实际;经历策划测量方案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
活动内容:
1、物体底部可到达;
(1)测量以下数值:
∠MCE=α,AN=l,AC=a
(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
在Rt△MEC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lα
=⋅
所以,物体高度MN=a+tan
lα
⋅
2、物体底部不可到达.
(1)测量以下数值:
∠MCE=α,∠MDE=β,AB=b ,AC=BD=a
(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
在Rt △MEC 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CE α= 在Rt △MED 中,由tan ME DE β=得,tan ME DE β
= 所以b=tan tan ME ME αβ-,则tan tan tan tan ME b αββα
⋅=⋅- 所以物体高度为MN=a+tan tan tan tan b αββα⋅⋅
-
二、 实际应用
活动内容:例题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 ,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 ,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º,而当时测倾器离地面1.4m ,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1米)
.
例题2,河对岸的高层建筑AB ,为测量其高,在C 处由D
点用测量仪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30º,向高层建筑物前进50m 到达C ´处,由D ´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5º,已知测量仪CD=C ´D ´=1.2m ,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0.1米).
D
A M
30º
三 、制定测量高度的方案
活动内容:
1、活动分组:6人一组,分工合作(组长A 、器材管理员B 、测量员C 、记录员D 、计算员E 、复核员F )
2、小组根据需要测量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先讨论研究测量方案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分别讨论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操场边的国旗)、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围墙外的居民楼)各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四 、制作测倾器
活动内容:教师展示测倾器,并讲解测倾器的构造
及其使用原理.1、把支杆竖直接触地面(可借助直角三
角板人手扶稳),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
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
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3、根据“同角的余角相
等”
注意事项:1、目标M 要在度盘所在平面内(即目标M 在PQ 所在直线上);2、铅垂线要停稳后,观察者在正面进行读数记录;3、目标M 最终高度要加上测倾器本身高度.
A
D B
C E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