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Posner的实验支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 变化的。
莫雷的实验 (1986)
2.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chunk)作为单 位来测量。
所谓组块(chunking)是指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 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单一代码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 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在1 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 物理特征编码。
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 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2.激素和记忆
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 (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麦科夫(Mcgaugh,1983),高德(Gold, 1984) 的研究证明,一定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后叶加压 素和肾上腺素等会影响记忆的保持。 为什么?这是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 当前的输入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的保持。
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Outline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 内隐记忆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ery)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 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 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
目前关于暂时神经联系接通机制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神经元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探讨。 有一种假说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看成是在 这条神经通路上的突触发生了某种解剖的或 生化的变化 。但这种假设机制尚缺少明确的 证据。 还没有揭露出痕迹是怎样产生的、脑神经细 胞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二、关于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的假说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对解决复杂问题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无不凝结着记忆的痕 迹。 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三、记忆的种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Tulving,1972)根据记忆内容对 时空关系的依存性,将长时记忆分为上述 两类。
(一)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是指神经系统中 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neuronal loop)。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 某一个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 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 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一、感觉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 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一)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
1.图像记忆
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 记忆。 图像记忆的存在是由斯帕林(Sperling,1960)的首 创性实验而被确定的。
通过脑电和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反响回路可能是短 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贾维克(Jarvik)和艾思曼(Essman)的白鼠跳台实验支 持了这种看法。
(二)突触结构——突出生长假说
有人认为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 触发生变化。
例如,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 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内的生化变化使相邻的神经 元更易于相互影响等。
(五)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 辑记忆
根据记忆的具体内容,可将记忆分为上述四种。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 记忆。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 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 内容的记忆。 4.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 记忆。
全部报告法 ——回忆4-5个。 部分报告法
据此,斯帕林认为,人的记忆系统存在一种感觉记忆, 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保存时间十分短暂。输入的 信息这时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
2.声像(余音)记忆
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声像记忆。 声像记忆的存在是由莫瑞等人(Moray,et al., 1965)仿照斯帕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而被确 定的。
(二)记忆的环节
识记——记忆的开始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 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 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保持——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 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 存。
再现——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 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 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来自对白鼠实验的支持。
(三)神经元的生化假说
1.核糖核酸——信息的物质载体说
一些科学家假定,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 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 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RNA)的细微的化学 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 (DNA)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一个是直接记忆 ,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 加工。
另一个是工作记忆,指个人当时注意着的信息,为 现实进行加工、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编码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 是语音听觉编码。
康拉德(Conrad,1964)的记忆广度实验。
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
达尔文等人(Darwin et al.,1972)对实验方法 作了进一步改进。
声像记忆的消退时间约为4秒钟。
2.声像(余音)记忆
左耳:“2、T、F”,
右耳:“M、5、3”, 头部正中:“X、4、5”。 回忆信号是投影在屏幕上的左、中、右的线条 (部分报告法)。
如果不呈现出指示信号就是要被试把听到的所 有符号都报告出来(全部报告法)。 结果:当听觉刺激呈现后2秒给予回忆信号, 部分报告法的成绩仍优于全部报告法,而当延 迟4秒钟给回忆信号时,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 成绩就相同了。
作为一个抽象的模型,SPI没有说明不同系统 的神经解剖结构,但它认为多重记忆系统并行 地存在于不同的脑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 的支持。 如斯奎瑞(Squire, 1992)通过对动物的试验, 以及遗忘症病人和正常被试的陈述性记忆和程 序性记忆的大量研究,发现,这两种记忆不仅 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分离现象,相对应的脑解剖 区域也不同。
(三)SPI理论
由Tulving , 1995; Squire, 1992提出。 SPI 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 (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 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SPI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 忆模块构成的。这些记忆模块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 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 其二,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这 样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就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 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假说
基本观点: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 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形成)、巩固和恢复(再活 动)。 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形成),就是识记。 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 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得到巩固,因不再强化而消退。这 就是保持和遗忘。 回忆和再认则被认为是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在一定条件 下的重新活动。
四、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也叫表象(image)。是指在头脑中出 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 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表象的直观性
儿童中可能发生一种 “遗觉象”(eidetic image)。
2.表象的概括性
记忆
陈述性记忆(外显) 程序性记忆(内隐)
事实
事件
技能 启动 和习惯 效应
简单的经典 非联想 条件反射 学习
情绪 骨骼肌 反应 反应 内侧颞叶 间脑
纹状体 新皮质 杏仁核 小脑 反射通路
长时记忆的分类及相应的脑结构 Larry et al., 1995
第三节 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储信息 系统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 (R.C.Atkinson)。
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
其一是注意。 其二是模式识别。
所谓模式识别就是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递信息 并赋予它意义的过程。 模式是指刺激的形貌、类型,识别则是以以往学到 的经验为基础,对该刺激进行的初步认识。
二、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一)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一般不 超过一分钟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 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
三、记忆的脑结构学说
(一)记忆的脑定位说
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 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 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localizationism),认 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记忆也不例外。 对记忆脑定位说的支持 。潘菲尔德(Penfield, 1952,1963) ,科恩(Cohen,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