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 脾气亏虚
[治法] 健脾益气,祛痰止哮。以手太阴肺 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 足三里、太白、丰隆。
[随证配穴] 恶心者,加内关。眩晕者,加 百会、气海。腹胀痛者,加天枢、神阙。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 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诸穴已如
缓解期
❖ 肺气亏虚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止哮。以手太阴肺经、 背俞穴为主。 [处方] 定喘、膏肓、肺俞、太渊。 [随证配穴] 鼻塞痒者,加印堂、迎香。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或补泻兼施,或用 灸法。 [方义]定喘是止哮喘的经验穴。膏肓主治虚 劳咳嗽哮喘,多用于慢性哮喘。太渊是手太 阴经的土穴,配肺俞补土生金,以求治本
支气管哮喘
❖ 【概说】
❖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 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 使易感患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 引起气道缩窄。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 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且多在夜间和(或)清晨 发作为特征。据统计,本病全球约有1.6亿患者,我 国患病率为1~4%。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发达国 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
3. 伏灸:取肺俞、膏肓俞、脾俞、肾俞。用艾炷 如枣核大,隔姜灸,每穴3~5壮,不发泡,皮肤微 红为度,每天1次,三伏天施灸。 4. 刺血:大椎、尺泽、肺俞点刺放血3~4毫升, 该法用于热哮发作期。
❖ 其他疗法
❖ 1. 耳针:下屏尖、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 神门。每次选2~3穴,强刺激,留针 5~10分钟, 每天1次。双耳或单耳交替使用。急性或缓解期均 可。
2. 皮肤针:取鱼际、手太阴经循行部位、两侧胸 锁乳突肌部位。每部各叩击15分钟,顺序轻叩, 以皮肤微红为度。用于哮喘发作期,有缓解作用。
前所述。脾俞、太白、足三里补益脾胃, 健运中州。丰隆涤除痰湿。
❖ 肾气亏虚
[治法]固本培元,纳气止哮。以手太阴肺经、足 少阴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定喘、膏肓、肺俞、气海俞、肾俞、太 渊、太溪、关元、气海。 [随证配穴] 五心烦热、盗汗者,加复溜、阴郄。 浮肿者,加气海、水分。夜尿多者,加关元。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 定喘、膏肓、肺俞诸穴如前所述。气海 俞、肾俞可补肾气。太渊为肺经原穴,太溪为肾 经原穴,补之可益肺肾之气,使上有所主而下有 所摄,气机得以升降。关元、气海纳气归原。
第4讲 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针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各 种 灸 法
各 种 针 具
其它针法-皮内针和皮肤针
三棱针
头皮针
头皮针
手 针
腕踝针
Hale Waihona Puke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有四十三种 疾病(实际不只此数)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 的疗效, ❖ 上呼吸道疾病: 1 急、慢性鼻窦炎 2 急、慢性鼻炎 3 普通 感冒 4 急、慢性扁桃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 1 急、慢性气管炎 2 支气管哮喘。 眼科疾病: 1 中心性视网膜炎 2 白内障 3 急性结膜炎 4 近 视眼。 口腔五官疾病: 1 牙痛 2 拔牙后疼痛 3 齿龈炎 4 急、慢喉 炎。 消化系统疾病: 1 食道贲门失弛缓 2 呃逆 3 胃下垂 4急、 慢性胃炎 5 胃酸增多症 6 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7 急、慢 结肠炎 8 急、慢性杆菌性痢疾 9 腹泻 10 便秘 11 麻痹性肠 绞痛。 神经系统: 1 偏头痛 2 头痛 3 三叉神经痛 4 外伤后麻痹 5 周围神经炎 6 小儿麻痹症 7 美尼氏综合征 8 膀胱机能障碍 9 夜尿症 10 肋间神经痛 11 肩痛和网球肘 12 手术后痛 13 中风后遗症 。 肌肉和骨骼: 1 肌肉痛和肌萎缩 2 坐骨神经痛 3 肌肉痉挛 4 关节炎 5 椎间盘问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针灸在多个科别中攻克了不少顽难之 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 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 本病属中医学“哮症”范畴。
❖ 病位在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
❖ 病因病机:宿痰内伏于肺。或因屡感于寒,寒邪深 入肺脏;或因饮食生冷,伤及肺气,凝成寒痰; 或因饮食酸咸肥甘太过,助热生痰;或病后伤阴 及素体阳盛者,痰热胶固。这些均可使宿痰内伏 于肺及膈上,遇因而发。本病诱因较复杂,外邪、 饮食、劳倦、情志等皆有影响。当诱因触发伏痰,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阻塞气道,通畅不利,便 成呼吸气促、喉中哮鸣之声。
肺:气失所主,卫外不固,症见喘促短气,咳语低 弱,自汗畏风和某些肺虚表现。
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 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及某些肾虚的表现。
脾:中气虚弱,土不生金,症见哮咳痰多,食少脘 痞,多因饮食诱发,兼见某些脾虚表现。
❖ 分证论治
❖ 1. 发作期: ·冷哮 2. 缓解期: ·肺气亏虚 虚 ·肾气亏虚
·热哮 ·脾气亏
(一)冷哮
❖ [治法] 温肺散寒,豁痰利窍。以手太阴肺 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穴为主。 [处方] 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天突。 [随证配穴] 头痛身痛者,加温溜。寒热者, 加外关。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背部穴位加灸或罐 法。 [方义]肺俞为肺气之所输注,针而灸之,温 通肺气。列缺、尺泽宣肃手太阴经经气。风 门疏风散寒宣肺。天突化痰止哮。
【辨证分型】 1. 辨虚实 本病病性为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
主。
实:病程不长,兼见全身实证表现。
❖
虚:病程较久,兼见全身虚性表现。
❖ 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 2. 辨寒热 寒哮:寒痰加寒象。
❖
热哮:热痰加热象。
❖ 3.辨所属脏腑 哮喘时发,正气必虚,久病及脏, 累及肺、脾、肾。
(二)热哮
❖ [治法]宣肺清热,止哮平喘。以手太阴肺经、手阳 明大肠经和任脉穴为主。 [处方] 膻中、合谷、大椎、丰隆、中府、孔最、 天突、鱼际。 [随证配穴] 热甚者,加曲池、二间。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大椎疏表散寒。鱼际泻热。中府为肺 募,孔最为肺郄,二者肃肺平喘。丰隆化痰。天突、 膻中宽胸调气止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