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与基本步骤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与基本步骤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性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从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
一项研究报告,虽然现在已有91%的北美制造企业将 供应链管理列入关键或重要管理活动,但是,只有2% 的企业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差不多有75%的企业在平 均及以下水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50%的企业说他 们没有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特征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企业特征 信息爆炸的压力 技术进步越来越快 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 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市场特征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 对订单响应速度越来越快 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
三、建立供应链管理战略系统的 主要内容
组织战略 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 共享信息战略 利用先进技术的战略 绩效度量问题 供应库(Supply Base)战略
(四)绩效测量与评价
传统的企业评价总是着眼于可计量的经济 效益,而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评价,则看 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这种方法基本上属 于短期行为、侧重于操作层的做法。
当前要采用一种支持这些变化的核算方法 ,如ABC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把 成本计算与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相关联, 是未来企业中很有希望的一种核算方法。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集成化供 应链管理模式,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包括 从最低层次的基础建设到最高层次的集成 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各个阶段的不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管理核心、计划与 控制系统、应用的信息技术等方面,
(一)基础建设
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 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 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 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 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 应链。
(二)推动式(Push)和牵引式(
Pull)的供应链运作方式
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产 品生产出来后从分销商逐级推向用户。分销商 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 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 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 较高,对需求变动的响应能力较差。
牵引式供应链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整个 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根 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采取这种运作 方式的供应链系统库存量较低。
(三)供应链管理信息支持技术的战略
在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早期阶段的信息 交换手段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为主。现在随着因特网技术 的日臻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因 特网。由于EDI安装和使用成本昂贵,因而限制 了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采用EDI与供应链 建立信息集成系统。据有关资料统计,采用EDI 技术时,最多只能对70%的供应链企业实现信息 跟踪,而这对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绩效而言 是不够的。相比之下,因特网的费用要低得多 ,因而有利于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供应链。但 从安全性角度考虑,EDI则更占优势。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采用短期计划, 出现困难时需要一个一个解决。虽然企业 强调办公自动化,但这样一种环境往往导 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 企业对供应和需求变化影响的敏感度。
(二)职能集成管理
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 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 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 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 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 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克服这一阶段可能 存在的不足能很好满足用户订单的问题。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和 基本步骤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库存管理上,作为平 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
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 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五)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企业间资
源集成的桥梁
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企业资源计划( ERP)的发展。
ERP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将供应商、 制造商、协作厂家、用户甚至竞争对手都 纳入管理的资源之中, 使业务流程更加紧 密地集成在一起,进而提高对用户的响应 速度。
供应链管理和ERP的发展,使企业间的信息 和资源集成成为可能,使得CIMS的概念和 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三)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要 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 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 。
阶段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 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化优化资源、能力的 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 的产品,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 反应能力和效率 。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供应链管理理论本身有什 么大问题,而是企业没有把它看作企业战略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此,从战略性的角度考虑供应链管理的地 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许多相关问题都无法得 到有效解决。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战略 在企业内外同时采取有力措施 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 供应链企业的组成和工作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方法论的指导 标准和法规的作用
本章重点
供应链管理模式产生的经济背景;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和基本步骤;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性问题;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产生的经 济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技术飞速 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 提高,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加上政治、经 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需求的不 确定性大大加强,同时也导致需求日益多 样化。这些既是多样性与市场需求不确定 性的根源,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 争能力的外在压力。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 争中,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 的买方市场,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市应链管理基本原则
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 根据客户需求,如供货时间、数量、地点和
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 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 控制时间延迟 与供应商建立双赢合作策略 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 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指标
四、供应链管理实施基本步骤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与基 本步骤
第一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面对的 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准确预测的买方市场 ,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对市场 变化的响应越来越缓慢。为了摆脱传统企业 中存在的职能矛盾、利益目标冲突、信息分 散等问题,供应链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以 流程为基础,以价值链的优化为核心,强调 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通过信息共享、 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 法来实现经营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 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 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以此连接起来 ,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 chain)。
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 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收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 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二、新的经济及竞争环境对企业管 理模式的影响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增加企业投资负担 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 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 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 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
(二)新型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需抓住最核心的东西: 产品方向和市场。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 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 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 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 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供应链管理基本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 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供应链管理是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
(五)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在完成以上4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 了一个网链化的企业结构,供应链从而成为一 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 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 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 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 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有新的企业 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 ,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 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这一阶段可以采用DRP系统、MRPII系统管理物 料,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
(四)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 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具备更
高的柔性,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 速度。 为了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 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提 供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很好的接口。 本阶段企业采用销售点驱动的同步化、集成 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