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培优测试卷

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温州和杭州某厂同时生产某种型号的机器若干台,温州厂可支援外地10台,杭州厂可支援外地4台,现在决定给武汉8台,南昌6台,每台机器的运费如下表,设杭州厂运往南昌的机器为x台,(1)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总运费(单位:元)(2)若总运费为8400元,则杭州厂运往南昌的机器应为多少台?(3)试问有无可能使总运费是7800元?若有可能请写出相应的调动方案;若无可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总费用为:400(6-x)+800(4+x)+300x +500(4-x)=200x+7600(2)解:由题意得200x+7600=8400,解得x=4,答:杭州运往南昌的机器应为4台(3)解:由题意得200x+7600=7800,解得x=1. 符合实际意义,答:有可能,杭州厂运往南昌的机器为1台.【解析】【分析】(1)根据总费用=四条线路的运费之和(每一条线路的费用=台数×运费),列式后化简即可。

(2)根据(1)中的表达式等于8400,列方程并求解。

(3)根据(1)中的表达式等于7800,列方程并求解,若方程的解符合实际意义,则有可能,否则就不可能。

2.甲、乙两班学生到集市上购买苹果,苹果的价格如下:购苹果数不超过10千克超过10千克但不超过20千克超过20千克每千克价格10元9元8元苹果30千克.(1)乙班比甲班少付出多少元?(2)设甲班第一次购买苹果x千克.①则第二次购买的苹果为多少千克;②甲班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多少千克?【答案】(1)解:乙班购买苹果付出的钱数=8×30=240元,∴乙班比甲班少付出256-240=16元(2)解:①甲班第二次购买的苹果为(30-x)千克;②若x≤10,则10x+(30-x)×8=256,解得:x=8若10<x≤15,则9x+(30-x)×9=256无解.故甲班第一次购买8千克,第二次购买22千克【解析】【分析】(1)根据20kg以上每千克的价格为8元可求出乙班付出的钱数,从而可求出乙班比甲班少付出多少.(2)设甲班第一次购买x千克,第二次购买30-x千克,则需要讨论①x≤10,②10<x≤15,列出方程后求解即可得出答案.3.用“ ”规定一种新运算:对于任意有理数 a 和b,规定.如:.(1)求的值;(2)若=32,求的值;(3)若,(其中为有理数),试比较m、n的大小.【答案】(1)解:∵∴ =(2)解:∵=32,∴可列方程为;解方程得:x=1(3)解:∵ = ,;∴;∴【解析】【分析】(1)利用规定的运算方法直接代入计算即可;(2)利用规定的运算方法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即可;(3)利用规定的运算方法得出m、n,再进一步作差比较即可.4.根据绝对值定义,若有,则或,若,则,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结论,解一些简单的绝对值方程,例如:解:方程可化为:或当时,则有:;所以 .当时,则有:;所以 .故,方程的解为或。

(1)解方程:(2)已知,求的值;(3)在(2)的条件下,若都是整数,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直接写结果,不需要过程).【答案】(1)解:方程可化为:或,当时,则有,所以;当时,则有,所以,故方程的解为:或(2)解:方程可化为:或,当时,解得:,当时,解得:,∴或(3)100【解析】【解答】(3)∵或,且都是整数,∴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可知,当a=-10,b=-10时,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0.【分析】(1)仿照题目中的方法,分别解方程和即可;(2)把a+b看作是一个整体,利用题目中方法求出a+b的值,即可得到的值;(3)根据都是整数结合或,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分析求解即可.5.已知:如图所示,O为数轴的原点,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30,B点对应的数为100.(1)A、B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________;(2)若点D数轴上A、B之间的点,D到B的距离是D到A的距离的3倍,求D对应的数.(提示:数轴上右边的点对应的数减去左边对应的数等于这两点间的距离);(3)若P点和Q点是数轴上的两个动点,当P点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时,Q点也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点在数轴上的E点处相遇,那么E点对应的数是多少?【答案】(1)35(2)解:设点D对应的数是x,则由题意,得100﹣x=3[x﹣(﹣30)]解得,x=2.5所以点D对应的数是2.5.(3)解:设t秒后相遇,由题意,4t+6t=130,解得,t=13,BE=100﹣6t=78,100﹣78=22答:E点对应的数是22.【解析】【解答】解:(1)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00,所以AB=100﹣(﹣30)=130因为点C是AB的中点,∴AC=BC==65A、B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100﹣65=35.故答案为:35.【分析】(1)根据点A和点B的坐标,求出AB之间的距离,取其中点,找出C点对应的数字即可。

(2)根据题意,可以设点D对应的数为x,根据其与AB两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列出方程解出x的值,即可得到D点对应的坐标。

(3)根据题意设二者相遇的时间为t,根据二者运动的距离之和为线段AB的长度列出方程,解出t的值,即可得到E点对应的数。

6.对于三个数a,b,c,用 b,表示a,b,c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用 b,表示a,b,c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如: 2,, 2, .(1)若,求x的值;(2)已知, 0,,是否存在一个x值,使得0,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由题意:,,解得: .(2)解:由题意:,若,则 .解得 .此时与条件矛盾;若,则 .解得 .此时与条件矛盾;不存在.【解析】【分析】(1)由,结合题意得,解之可得;(2)由,再分和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可得.7.阅读下列例题,并按要求回答问题:例:解方程.解:①当时,,解得;②当时,,解得.所以原方程的解是或.(1)以上解方程的方法采用的数学思想是________.(2)请你模仿上面例题的解法,解方程:.【答案】(1)分类讨论(2)解:①当时,,解得,②当时,,解得,∴原方程的解是或.【解析】【分析】(1)材料中是分①、②两种情况来解答题目,明确的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2)模仿例题,分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8.已知线段AB=60cm.(1)如图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厘米/秒运动,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4厘米/秒运动,问经过几秒后P、Q相遇?(2)在(1)的条件下,几秒钟后,P、Q相距12cm?(3)如图2,AO=PO=10厘米,∠POB=40°,点P绕着点O以10度/秒的速度顺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运动,假若点P、Q两点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答案】(1)解:设经过t秒后P、Q相遇,由题意得:2t+4t=60,解得t=10,答:经过10秒钟后P、Q相遇(2)解:设经过x秒P、Q相距12cm,当相遇前相距12cm时,由题意得:2x+4x+12=60,解得:x=8,当相遇后相距12cm时,由题意得:2x+4x-12=60,解得:x=12,答:经过8秒钟或12秒钟后,P、Q相距12cm(3)解:设点Q运动的速度为ycm/s,∵点P,Q只能在直线AB上相遇,∴点P第一次旋转到直线AB上的时间为:40÷10=4s,若此时相遇,则4y=60-20,解得:y=10,点P第二次旋转到直线AB上的时间为:(40+180)÷10=22s,若此时相遇,则22y=60,解得:y=,答:点Q运动的速度为10cm/s或 cm/s.【解析】【分析】(1)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2)分相遇前相距12cm和相遇后相距12cm,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3)由于点P,Q只能在直线AB上相遇,所以可先求出点P两次旋转到直线AB上的时间,然后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9.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12厘米,BC=6厘米.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 (秒)表示移动的时间,那么:(1)如图1,当为何值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如图2,当为何值时,△QAB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3)如图3,P、Q到达B、A后继续运动,P点到达C点后都停止运动.当为何值时,线段AQ的长等于线段CP的长的一半?【答案】(1)解:由题可知:DQ=tcm,AQ=(6-t)cm,∵△QAB的面积= (6-t)×12,依题意得:(6-t)×12= ×6×12,解得:t=3(2)解:由题可知:DQ=tcm,AQ=(6-t)cm,AP=2tcm,使△QAP为等腰三角形,∴AQ=AP,⇒6-t=2t解得t=2(3)解:由题可知:AQ=(t-6)cm,CP=(18-2t)cm,依题意使线段AQ的长等于线段CP的长的一半,∴t-6= (18-2t),解得:t=7.5【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DQ=tcm,AQ=(6-t)cm,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Q=(t-6)cm,CP=(18-2t)cm,依题意使线段AQ的长等于线段CP的长的一半,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10.某服装厂计划购进某种布料做服装,已知米布料能做件上衣,米布料能做件裤子.(1)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的多少倍;(2)这种布料是按匹购买的,每匹布料是将这种厚度为布料卷在直径为的圆柱形轴上,卷完布后的圆柱直径为D=20cm,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为使一匹布料所做的上衣和裤子刚好配成套,应分别用多少米的布料生产上衣和裤子(π取3)? (3)在(2)的条件下,一件上衣用料1米,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则需采购这样的布料多少匹?【答案】(1)解:由题意可得:• 1.5.答: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的1.5倍(2)解:一匹布的长度=100π+100.8π+101.6π+...+200π≈3×(100+100.8+101.6+...+200)=3× =56700mm=56.7m.设应用x米的布料生产上衣,则用(56.7-x)米的布料生产裤子,根据题意得:x=1.5 (56.7-x)解得:x=34.02(米)≈34(米)当x=34时,56.7-x=22.7(米)答:应用34米的布料生产上衣,则用22.7米的布料生产裤子.(3)解:1000÷34≈29.4≈30(匹)答:需采购这样的布料30匹.【解析】【分析】(1)求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的多少倍,应先把各自的用料多少表示出来.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是:;将两个式子相除即可;(2)先求出一匹布的长度,然后根据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的 1.5倍列方程求解即可;(3)由(2)可得一匹布生产衣服裤子的套数,用总套数÷一匹布生产衣服裤子的套数即可得到答案.11.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3,+5,x.(1)请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2)若AC=2,求x的值;(3)求线段AB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4)若x<0,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C与线段BC的长度和.【答案】(1)解:如图所示:(2)解:∵AC=2,A点表示的数为-3,C点表示的数为x,∴|x+3|=2,解得:x=-1或x=-5,∴x的值为-1或-5.(3)解:设点D表示的数为y(-3<y<5),∵A点表示的数为-3,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x,∴AB=8,又∵D为AB的中点,∴AD=AB=4,即|y+3|=4,解得:y=1或y=-7(舍去),∴y=1,∴点D表示的数为1.(4)解:① 当点C在点A左侧时,∵A点表示的数为-3,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x,∴AC=-3-x,BC=5-x,∴AC+BC=-3-x+5-x=2-2x;② 当点C在点A右侧时,∵A点表示的数为-3,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x,∴AC=x+3,BC=5-x,∴AC+BC=x+3+5-x=8.【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分别在数轴上表示点A、B即可.(2)根据题意可得AC=|x+3|=2,解之即可得出答案.(3)设点D表示的数为y(-3<y<5),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D=|y+3|=4,解之即可得出答案.(4)结合题意分情况讨论:① 当点C在点A左侧时,② 当点C在点A右侧时,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出AC、BC的式子,再相加即可得出答案.1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当t=3时,OP=_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3)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PR相距2个单位长度?【答案】(1)18(2)解:设点R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P,则OC=6x,BC=8x,∵BC-OC=OB,∴8x-6x=4,解得:x=2,∴点R运动2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P(3)解:设点R运动x秒时,PR=2.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点R在点P的左侧时,8x=4+6x-2即x=1;另一种情况是当点R在点P的右侧时,8x=4+6x+2即x=3.【解析】【解答】(1)解:OB=AB-OA=10-6=4,所以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4,OP=3×6=18【分析】(1)先求出OB的长,即得点B表示的数;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可求出OP的长.(2)设点R运动x秒时,可得OC=6x,BC=8x,由BC-OC=OB列出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3)设点R运动x秒时,PR=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R在点P的左侧时,②当点R在点P的右侧时,分别求出x的值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