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主要内容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三、新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
四、新教育运动的主要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
论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社 会现实的变革对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9世纪末为适应帝国主义发展对新型统治人 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 上层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新学校”。
(一)实验教育学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 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 思想流派。 2.内容: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 实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 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主张通过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努力将 教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3.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霍尔、桑代克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 :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 感觉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 2岁至2.5 岁达到高峰。 秩序的敏感期: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 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运动的敏感期:初生到4岁之间 工作的敏感期: 3岁到6、7岁
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 马圣罗伦佐区建立了第 一所“公寓幼儿学校”, 又称“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
环境 儿童
教具
教师
儿童之家
环境:按照儿童身材配臵的大 小而轻便的桌椅台架,方便儿 童搬动,儿童实用的生活用品, 色彩鲜明,形状可爱,放臵有 秩序。 教具:自制蒙氏教具锻炼儿童 的感官,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 初步知识的学习等 儿童:自由的工作者,自我教 育 教师:被动的地位,尊重儿童、 鼓励儿童、热爱儿童
欧美教育思潮的局限
1.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2.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极端的个人主 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修改和创造性 的意义。 3.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片面 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忽视基本知识的和一般能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 质量。 4.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 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 会合作的矛盾等。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亚·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的 医生,教育家,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 家。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 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 儿教育家之一。 代表作:《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学》《童年的 秘密》《儿童的发现》等
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点
1.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2.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笥研 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 及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 科学化。 3.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 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国家公民也是世界公民的基础。
2.劳作学校理论
• 1905年,凯兴斯泰纳在《小学校的改造》的讲演中, 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 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 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 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 们是“三位一体”的。
1.内在的潜能与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建立在幼儿的生命 力学说之上。她认为儿童存在着内在的生命 力,其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自发发展。 因此强调遗传的作用,推崇内发论,同时也 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 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喜欢工作甚于喜欢游戏,喜欢教具甚于喜 欢玩具,他们在工作或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丝毫 没有表现出厌恶与疲惫的表情 工作遵循的法则: 秩序法则 独立法则 自由法则 专心法则 重复练习法则
4.蒙台梭利方法(蒙氏教学法)
• 儿童敏感期的利用(内在可能性)
• 教学材料 • 作为观察者的教师(有刺激的环境)
新教育运动
主持创立新学校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新学校 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 运动、善于应变 的活动与组织能力的新式统治人物。 代表人物
雷迪、利茨、狄摩林、德可乐利
1889 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
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 英国 雷迪 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
• 法国 狄摩林 罗歇斯学校(1898)
• 德国 利茨 乡村寄宿学校(1898)
• 比利时
德可乐利 生活学校(1907)
德可乐利教学法 • 瑞典 爱伦· 《儿童的世纪》(自由教育) 凯
四、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
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 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 化。人们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 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 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 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 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 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 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凯兴斯泰纳阐明了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
第一,“劳作”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
种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劳作”与游戏、运动与活动不同。
“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
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1.新教育运动的纲领是“生活教育”、“尊重个性”、 和“自发学习”。 2.新学校强调“活动”和“劳作”,而不强调“学习” 或“书本”;强调用手而不是用脑,注重体育、手工 劳动、近代语言和农业工艺园艺活动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 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3.新学校的教学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 4.整个制度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注意智力教育, 学校的自治也谋求培养学生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
5.蒙台梭利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
筋肉练习(体育) 日常生活训练
感官训练(蒙氏教具)
初步的知识教育(读写算的练习)
蒙氏教学法
筋肉练习:自由游戏、放风筝、滚铁环、有 音乐伴奏的韵律活动,平行杆、秋千、螺旋 梯,扣眼与纽扣的布条或系有布带的小框架 日常生活的训练:穿衣服、脱衣服、清洗室 内用具、餐桌服务、饲养小动物、种植 感官训练: 触觉教具:触觉板、圆柱嵌板、温度筒 视觉教具:几何形体、颜色板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理论 凯兴斯泰纳,德国教育家,19世纪在欧美流行 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他 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 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教育著作:《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 要义》 1.公民教育理论 1)背景: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 论的政治基础。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发展利他主义, 强调社会利益。
评价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在欧美 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 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侵略 扩张提供了精神武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为实现国家主义教育 政策,凯兴斯泰纳将新的教育方法引入到公立 学校体系。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 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
学生有内心要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
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凯兴斯泰纳确定了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 一是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
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 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 二是“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
1898 德国教育家利茨创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
育之家。1899年,法国狄摩林创办法国第一所
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1899 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
作为联络中心。
1921 在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NEF)
1922 新教育联谊会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七项 原则”,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一战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广,新教育理 论进一步发展。 1942 新教育联谊会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 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 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 (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
“有准备的环境”(儿童之家)标准
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 备和用具。 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 童智力的发展 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意识到自 己的力量 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