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黑塔酒糟变
2、自主学习、归纳小结(乙酸的物理 性质) (1). 提示从色、态、味、熔点、沸点、 溶解性几个方面来研究乙酸的物理性质。 (2). 出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 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3、展示模型,感知结构
(展示乙酸的分子模型。让学生 仔细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五)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思考、讨论、 探究和交流的环节。给定时间限制,需要 学生分工协作才能圆满完成酯化反应实验, 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验与他人合 作学习的愉悦。实验结束后,各组派代表 交流了实验方案、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获得 的结论。从而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三)为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的难点,教学 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 首先投影了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的装置图, 要求学生观察装置的特点后分组连接装置并 制取少量乙酸乙酯,记录现象,实验过程中, 有的组由于观察不仔细,将导管深入到饱和 Na2C03溶液的液面以下,产生了倒吸,然 而正是实验的失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环节 的认识。从失败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从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7、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乙酸的物 理性质、酯化反应) 1、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D )
A、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B、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C、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 性气味的液体 D、乙酸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不是 一元酸
2、关于制取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 B )
A、加反应物的顺序是先加浓H2SO4再加乙醇最 后加乙酸 B、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C、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只起催化作用 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说课人:杨惠
厉庄高级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本教学设计内容为《苏教版· 化学2》 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中的第 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乙 酸”,乙酸是紧接乙醇后,作为羧酸的代 表物,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为学习 “酯和简单有机物的合成”打好知识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 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 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 实现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 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新的 知识。
3、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2SO4制取乙酸乙酯,加热 蒸馏后,在饱和Na2CO3溶液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 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 C )
A、 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2SO4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H2SO4作用生成乙烯
乙酸分子的结构
球棍模型
比例模型
4、活动探究,设计方案
(可以选择合适试剂,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 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5、分组实验、突破难点
(学生观察酯化反应实验的装置特点及实验操 作的技术处理,并进行实验)
6、交流讨论、归纳整理
【投影】 1、实验中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伸入饱和 碳酸钠溶液中? 2、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 乙酯? 3、浓硫酸在实验中的作用? 【归纳】酯化反应的实质: 酸去羟基、醇去氢
(四)遵循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的最后,提供了一 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在课堂 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近来,必须要 照顾到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因此, 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要求他们必须以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学习 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如弱酸性、 酯化反应。 2、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本质。酯化 反应实验的装置特点及实验操作的技术处 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模型法
(四)【教学过程】
为“调味酱”的过程入手) 投影: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 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从 山西迁到镇江。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zāo) 扔 掉可惜,就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 日的酉(yǒu)时(17时至19时),一开缸,一股 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 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 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请你猜猜酒糟变为 “调味酱”的过程中产生酸的物质是什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 结构特征; (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3) 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 跟醇发生酯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 维能力。 (2)通过碳酸、乙酸的酸性比较,提高 分析比较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 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