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及护理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80例适应保乳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行根治性放疗,总量60~70 Gy,6~7周完成,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结果:80例全部按时完成放疗,无溃烂和感染,无4级皮肤反应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是存在的,但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局部皮肤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辅以放疗,在欧美、日等国家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且有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无论是在长期生存率或者是在局部制控率方面,该治疗方法与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但在其心理健康、美学等高质量生存方面却占明显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放疗的保乳术后患者8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均为女性。
病理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导管内癌7例。
纳入标准:为达到美容效果,保乳术患者应满足以下要求:(1)乳腺单发病灶,最大直径≤3 cm;(2)乳腺与肿瘤相比要有足够大小,行肿瘤切除术后,乳腺外形无明显畸形;(3)肿瘤位于乳晕区以外;(4)腋窝无肿大淋巴结或有单个可活动的肿大淋巴结;(5)无胶原血管病史;(6)患者愿意接受保乳手术。
1.2 方法所有保乳术患者,均作乳腺肿瘤切除术与同侧腋窝淋巴结解剖,术后2周左右行放射治疗。
若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放疗仅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则需要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腋顶及锁骨上淋巴结。
放射源选用6MV-X切线野照射,加用30°楔形板,切线大野采用两对穿野同中心不规则半野照射技术,照射50 Gy/5周,2次/d,每次100 cGy,两切线野轮照。
然后再针对瘤床缩野补照量至60~70 Gy/6~7周。
锁骨上区放射野内界沿胸锁乳突肌内缘向上至环甲膜水平,外界避开肱骨头,下界与切线大野上界相接。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乳腺癌患者经历了从健康到癌症患者的心理转折,乳腺癌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应激,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忧虑、焦虑、失去理智等心理改变和行为失常[4],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工作中有意识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针对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和心理状态,因人而异疏导、安慰患者,告知保乳术后放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争取丈夫、家人、朋友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丈夫的关心、理解、呵护;指
导患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安排新患者同成功患者交谈,介绍新患者同早期放疗的患者相识,安排她们在同一时间段放疗,以便给她们创造机会交流、沟通,使患者之间能够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积极主动配合放疗。
1.3.2 饮食护理合理营养,调节膳食搭配。
放疗患者加锁骨上野时,如果患者头部向健侧扭转不到位,不能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食管、咽、喉有可能受照,引起口干、恶心食欲不振,应指导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油炸,多饮水或鲜果汁,以加速新陈代谢,增加尿量排泄,促进放疗后产生的氧化剂排出体外,以减轻放疗并发症的发生。
1.3.3 皮肤护理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分级:根据PTOC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急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0级: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分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坏死[5]。
当放疗进行到2周,累计剂量20 Gy时,皮肤发热、潮红、特别是腋窝部、乳房与胸壁的皮肤皱褶处,告知患者此刻穿纯棉、宽大、开衫、不穿套头上衣、不戴胸罩,在方便时,打开上衣、患侧上肢外展,暴露患侧乳房及腋窝,使其通风干燥,减少放射损伤。
放疗3~4周,累计剂量达30~40 Gy时,照射野皮肤表皮细胞脱落加快,存活的基底细胞加速繁殖,代替脱落的表皮细胞,汗腺受损、功能下降[6],表现为表皮鳞片状变、发干、瘙痒、紧绷感、烧灼感、逐渐出现色素沉着、脱屑。
此期应指导患者不可用手抓挠、撕拉照射野局部皮肤,照射野内不可涂擦湿性,油性制剂,可涂1%冰片滑石粉止痒,也可用手掌轻轻拍打局部皮肤,也可涂比亚芬皮肤保护剂预防损伤进一步加深。
放射至第5~6周,累计剂量达50~60 Gy时,皮肤基底细胞增殖不足以补充修复替代死亡脱落的表皮细胞,真皮外露,血清渗出[6],此期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烧灼感、有湿性渗出,此时可涂2%龙胆紫、庆大霉素、京万红软膏或烧伤湿润膏,促进局部组织氧含量,促进创面愈合。
放射到第7周,局部累积量达70 Gy时,局部皮肤反应加重,可出现水泡甚至溃疡形成。
此期应保持局部清洁,溃疡面喷金因肽或涂2%龙胆紫、具有收敛、干燥、消炎及促进皮肤愈合,提高伤面修复,周围仍继续使用比亚芬保护周围皮肤。
2 结果
80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其中1级皮肤反应56例,2级皮肤反应22例,3级皮肤反应2例,无4级皮肤反应。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式,占所有可手术乳腺癌的50%,甚至有些Ⅲ期乳腺癌患者经化疗降期后,仍可实施保乳手术。
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是获得与传统根治术相同生存率的同时,保留了乳房和上肢功能[7]。
放疗是保证乳腺癌保乳术后疗效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小手术,大放疗。
但大剂量的全乳放疗,可造成局部明显色素沉着、变硬、脱屑、疼痛、甚至溃疡。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放疗中最主要的非致死性放射性并发症。
系因放射造成皮肤细胞细胞核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吸收了辐射能,造
成DNA复制、合成、分化异常,引起一系列皮肤炎性反应和损伤[8]。
如果因为皮肤反应严重而耽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生存率。
对患者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正确、早期使用药物干预,对防止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早期愈合有重要作用。
本组所使用的比亚芬,为外用皮肤创伤治疗剂,是三乙醇胺的水泡油性乳膏。
每日放疗结束后使用,因放疗前用可加重皮肤损伤。
有研究证明,三乙醇胺可改善皮肤黏膜局部微循环,降低白介素-6浓度,升高白介素-1浓度,以及增加局部巨噬细胞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的目的。
金因肽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具有促进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上皮细胞的完全再生度和连续性,减少和预防瘢痕形成,提高创面与修复质量等作用可使干性脱皮症状减轻,湿性脱皮在短时间内愈合,用药前应注意清除感染性分泌物后再喷洒本药,以使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提高药效。
金因肽不但推迟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的发生,还有效的降低Ⅲ级、Ⅳ级皮肤损伤,缩短了Ⅲ级皮炎的愈合时间[9-10],从而减少了因皮肤反应而中断放疗的患病人数,按时完成放疗计划。
本组患者通过以上护理及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皮肤反应发生级别,杜绝了Ⅳ级皮肤反应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达到减轻局部皮肤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先富,韩福生.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8):863-865.
[2]吴清芹.乳腺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1(1):92-94.
[3]张超杰,唐利立,贺达仁,等.乳腺癌保乳术与根治术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6,27(8):21-23.
[4]邵俊荣,刘玉清.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84-85.
[5]殷蔚伯,谷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108.
[6]张秀英,王圣芳,张继红,等.120例乳腺癌放疗的皮肤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720.
[7]殷蔚伯,余子亮,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164-1189.
[8]叶建明,陈文学,王小平.2Gy多分割不同顺序照射对鼻咽癌CNE-2细胞生物效应的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2):125-128.
[9]李素艳,高藜,殷蔚伯,等.金因肽对急性放射性粘膜炎及皮炎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11(1):30-32.
[10]胡晓云,代福兰,王玲.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91-92.
①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通讯作者: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