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
❖ 魏晋南北朝时
❖ 私人修史之风盛行。 史著名类广泛,除纪 传、编年外,又有民 族史、地方史、家史、 谱牒、别传、史论、 史注等。
3.繁荣时期:隋唐
❖ 隋唐五代时期 ❖ 大规模地修撰纪传体前代史,
出现了总结性史著。
3.繁荣时期:隋唐
a.官修史书合私人撰写的史书数量都非常多,体 裁丰富多样。
b.统治者高度重视。高祖、太宗都组织人力修史。 中央设史馆专司修史,宰相公卿如魏征、房玄 龄等都兼领史职。
唐高祖:“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 鉴将来。”
唐太宗:“大矣哉!史籍之为用也”、“览前王 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
c.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隋唐前,中国史书大 都出于私家撰述(如《史记》、《汉书》)隋 文帝后,篡修权开始被政府垄断。
d.出现史学理论专著。
刘知己《史通》,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 专著。系统总结了中唐以前的史书体例,使 纪传体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也日趋程式化; 系统考察了中唐以前的史官制度是谁编纂开 了史学史的先河,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成为 历代公认的“人才观”(“才”、“学”、 “识”);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熟。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
典章制度专史。作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通典》 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 刑、州郡、边防等八门。《通典》是典章制度专史 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 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 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 要。《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 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 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史”:负责记事兼有巫官身份的人。
“尹”:掌管文献者。
❖ 西周出现了由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尚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 春秋时期,出现了私人著史的现象。孔子根据 鲁国国史著成《春秋》,开启了私人修史的先 河,《春秋》记载了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 代”,孔子因此被称作“中国史学之父”。
❖ 春秋笔法: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虽 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却通过细节 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 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微言大义,寓褒贬、别 善恶于简洁精辟的叙史之中。
b.班固《汉书》
沿用《史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断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 志》合称“前四史”。
班固(公元 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北)人。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 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 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 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 完成。
1.奠基时期:先秦❖ 卜辞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 已知的最早历史记载。
1.奠基时期:先秦
❖ 夏商时期,文字的出现和历法的产生,为 史学出现创造了条件。历史记载成为必要 的政治文化需求。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册”:由许多竹简编成的书。
“典”:放在架子上的逐渐。
有了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的 史官“史”、“尹”。
一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 光辉历程:
❖ 1.奠基时期:先秦 ❖ 2.确立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 ❖ 3.繁荣时期:隋唐 ❖ 4.拓展时期:宋元 ❖ 5.全盛时期:明清
❖ 瞽史阶段
❖ 在文字产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仍保留了 “口述历史”的传统,由于盲人有对声音的高 度敏感并有非凡的记忆力,因此,王廷中诵吟 历史的职责多由此辈担当,所谓“瞽史”是也。
曹丕(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
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 (今亳州谯城)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 (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 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 王。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 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
e.出现了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杜佑《通 典》,这是第一部专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 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
史学理论著作。共二十卷,包括内篇 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内 篇中后来佚失了三篇,现在看到的共 有四十九篇。其中内篇的《六家》 《二体》讲正史的体裁,《本纪》 《世家》《列传》《表历》《书志》 等讲正史的内容,《论赞》《序例》 《题目》、《断限》等则从各个方面 讨论如何写好史书,外篇的《史官建 置》讲史官的设置沿革。
人物及鸡鸣狗盗、市井屠夫等下层民众的传记)
70篇、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10篇、 书(典章制度)8篇。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 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 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 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 “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 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 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 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 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 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 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 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 纲》)
2.确立时期:两汉魏晋 南北朝
❖ 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 的出现
2.确立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
a.司马迁《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黄 帝,下达汉武帝太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 历史。全书130篇,本纪(帝王事迹)12篇、 世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国别史及诸侯、圣 者名人事迹)30篇、列传(社会各阶层的代表
中国古代史学
❖ 史学: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
历史的学科,包括史料的占有、对历 史的认识和研究,以及进行史书编纂。 总结这一实践而形成的理论,谓之史 学理论。研究和叙述史学发展、演进 具体过程的学科,称为史学史。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 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 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 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