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白细胞检验
b、计数误差:技术误差与固有误差 c、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校正后白细胞数/L=X×100/(100+Y) 如: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20×109 /L,血片分类计 数200个白细胞时,见到有核红细胞50个,问该患者白 细胞校正后数应为多少?
d、经验控制: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操作方法:(显微镜分类计数法) 采血→ 制作血涂片→干燥后染色 →LPF 观察→干燥后油镜下 进行分类计数→ 计算 →出报告 要求: 血涂片制作良好,染色满意,镜检部位 恰当,在恰当的镜检部位按城墙式曲线运 动有规律的移动视野,不能重复计数,准 确辨认细胞形态。 如发现细胞形态异常、出现有核红细胞 及寄生虫等应如实描述。
3、其它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①病情严重,②恢复期, ③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2)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嗜酸性粒细胞不 下降或下降很少为预后不良。 (3)肾上腺皮质及脑垂体功能测定: 注射ACTH为直接刺激,注射肾上腺素为间接刺激。 ①正常时:直接与间接刺激后,E均应减少50%以上; ②皮质正常,垂体不良:直接刺激后下降50%以上, 间接刺激不下降; ③垂体功能亢进:直接与间接均使E下降80~100%; ④垂体正常,皮质不良:直接与间接刺激均下降不到 50%。
四、注意事项: 1、标本不能放置过久; 2、孵育时间以2小时为宜; 3、常规HPF注意搜索片尾及两侧,可疑时用油 镜鉴定; 4、注意与其它吞噬现象区别。只有找到典型的 吞噬体才能报告为阳性。 五、临床意义: SLE多发于青壮年女性,临床表现极复杂。活 动期阳性率为70~90%。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活 动期也可呈阳性。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未 检出LE细胞,不能否定SLE。
(6) May-Hegglin畸形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
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类白血病
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测定方法与评价] 血液稀释20倍,计数区域为两个计数池 各四角及正中的五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 静置时间为2~5分钟。 嗜酸性粒细胞数/L=N/10×10×106×20
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
第二节 血液常用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一)白细胞生理:(复习自学)
要求:分化阶段、外周血白细胞与骨髓的关系、各种白 细胞的功能。
(二)概念及原理:
WBC(white blood cell count):指测定每升外周血 (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将全血用稀乙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使红细胞破坏后保 留白细胞,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LPF)下计数一定范 围内的白细胞数,并换算成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
评价(见表)
[质量控制]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小时内完成计数。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3、采血时间要固定。 4、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浓度应恰当(如乙醇 应在30~35%),否则计数结果偏低。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ACTH释放↑→肾上 腺皮质激素↑→阻止骨髓释放E及促进E向组织 浸润→血液中E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表)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大手 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 正常参考值 成人 :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6. 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能挤压过度,因此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在大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计数原则计数。 ⊙稀释液要过滤,小试管、计数板须清洁,以免 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 ⊙充池前的摇匀要注意,气泡不能太多。 ⊙加盖玻片方式:“推式”,不要“盖式”。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正常五种白细胞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1)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
(3)空泡:
(4)杜勒小体:
(5)核变性: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1)异形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
2. 器材和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 10g/L亚甲蓝 蒸馏水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
2.0ml 数滴 加至100ml
3. 操作 a. 加白细胞 稀释液0.38ml于一小试管中 b. 用微量吸管吸取20ul末梢血。 c. 擦去微量吸管外余血,将其插入稀释液底部,轻轻 将血放出,并吸取上清液洗涤微量吸管3次(注意每次不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d. 用微量吸管或玻璃棒取混匀的细胞悬液1滴,充入 计数池与盖片的缝隙中,静置2-3min,使白细胞下沉。 e. 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Hale Waihona Puke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4、其它异常白细胞: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
双核中性粒细胞
环形核中性粒细胞
(2)棒状小体:
(3) Pelger-Huet畸形
(4) Chediak-higashi畸形
(5) Alder-Reilly畸形
4. 计算 X/4×10 ×20 ×106/L=白细胞/L
式中:在法定计量单位制中用△. △ △ ×109/L表示 X:为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4:为每大方格(即0.1u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1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ul,换算成1ul。 ×20: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将ul换算成L
五、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一、LE细胞形成: 条件: 1、患者特有的抗核抗体(LE因子,属于IgG); 2、供抗核抗体作用的受损或退化的细胞核; 3、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 形成: 二、LE细胞检查: 方法:血块法、脱纤维法、血浆法、滴血法等。 三、免疫学检查: 阳性率可达95%。
花形细胞簇
LE细胞
7. 考核评价 a. 常规考核标准 (RCS)
RCS=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数平均值
×100%
评价: 白细胞≤ 4×109/L者, RCS<30% 白细胞在(4.1-14.9)×109/L者 RCS<20% 白细胞≥15 ×109/L者 RCS<15% 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
(三)测定方法及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2.血细胞分析仪法: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 )
显微镜计数法
1. 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 混匀后, 滴入计数盘中,在显 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 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