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血液循环中5种白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淋巴细胞:T <cell 周围血中多;B <cell
单核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体数量
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分别的数量。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3岁(11.0-12.0)×109/L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分叶粒C50-70%(2-7)×109/L
中性杆状核粒C1-5%
淋巴细胞20-40%
嗜酸粒C0.5-5%
嗜碱粒C0-1%
单核C3-8%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日波动
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
新生儿、妊娠中后期、分娩
实质是应激状态反应
2、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中性粒C↑,往往使白C↑ <骨髓中成熟白C释放↑>(1)急性感染或炎症,常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广泛组织损伤(10.0-30.0)×109/L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C的白血病 <白C生成↑,幼稚白C多>
3、减少:病毒感染,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骨髓造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理化损伤
单核-M 系统功能亢进
(二)淋巴C:L cell↑,也常伴有白C↑
1、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
源发于Lcell恶性肿瘤,ex: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H或烷化剂或APG治疗,杀伤Lcell
往往是绝对值的减低。

放射线的损伤。

(三)单核C,单核C↑,不会有白C↑
增高有一定意义,单核C白血病,L瘤,何杰金氏病(H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
慢性粒C白血病:中性,嗜酸,嗜碱粒C均增多
急性感染恢复期
某些原虫、寄生虫感染,ex:疟疾,黑热病
(四)嗜酸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寄生虫。

ex:血吸虫肺吸虫
皮肤病
某些血液病,嗜酸粒C的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高嗜酸性粒C增多综合证
(五)嗜碱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嗜碱性粒C的白血病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
肺结核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造血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
各种白血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淋巴瘤
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

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

禁忌症:甲型血友病
一、细胞发育的阶段性:
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

2、粒C 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杆状、分叶核)
红C 幼稚(早、中、晚)
3、有时,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一般以发育快的时期为标准,(多数以核为主)
eg :粒C 核早幼浆中幼所以粒C处于中幼粒
二、细胞发育的简单规律:
(一)胞浆:
1、量:一般少→多
2、颜色,红C,粒C,巨核C 蓝→粉红 RBC颜色由Hb组成粉红色,RNA
粒C粉红色由特异性颗粒决定
浆C 由于其所含Ig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二)细胞
多数大→小巨核C小→大;原始粒比早幼粒小。

(三)胞核
1、大小:一般大→小
2、核形改变:粒:圆→椭圆→肾形→杆状→分叶
单核:圆→椭圆→肾形/不规则形
3、核位置:红:居中,岛状
浆C:核往往偏位,∵充斥大量Ig,把核推挤到一侧。

4、染色质:细致疏松(浅)→粗糙密集(深)
5、核仁:清楚(原)→不清楚(幼)→消失(成)
6、颗粒:无→有
红:始终无颗粒
单、淋:无(原)→不清楚(幼)→有(晚幼)
粒:非特异性颗粒(早幼)→特异性颗粒(晚幼)
三、骨髓检查满意指标:
1、有骨髓小粒
2、有少量油滴,油滴多表示红骨髓成份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

3、有核细胞及骨髓中特有的细胞,ex:早幼粒,晚幼粒,有核红C。

4、核C杆状与分叶之比高于末稍血。

(一)低倍镜(浏览)
1、骨髓取材,涂片厚薄,染色效果。

2、骨髓增生程度:5级 P326 表5-2-1
成熟RBC有核C
增生极度活跃 1:1 多见于白血病
增长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少数溶血性贫血,增性性贫血
血小板↓↓,红系影响骨髓增生程度 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红比正常
伴有感染,粒系
增生活跃20:1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低下50:1再生障碍性贫血,粒C贫血
增生极度低下300: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般介于二者之间,往往上提一级。

3、观察计数巨核细胞
有无特殊大细胞
成熟RBC与有核C之比
(二)油镜:
1、迂回镜检200-1000个C 分类计数,百分比。

(1)整个系统粒C数目
各阶段粒C数量之比
粒C质量:核浆发育是否平衡;有无巨核变,矮小变。

(2)RBC嗜多染,有无异形RBC。

RBC整体数目,各阶段数目比。

(3)巨核C,数目,以何种形态为主,血小板分布。

有无小巨核C,巨大血小板。

(4)L cell单核C,有无幼稚C
(5)有无特殊C
2、粒红比值(M:E):粒C总百分率40-60%,红C总百分率20%,P326
本身不能单独说明问题,要参照骨髓增生程度。

(1)末稍血C是骨髓C的继续,本系统特点明显。

(2)末稍血C相同,骨髓C可不同,区别:传染性L cell增多症;慢性L cell白血病
四、报告方式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骨髓增生情况
3、粒红比值(M:C)粒系,增生情况,每阶段情况,特殊情况。

红系增生,各阶段情况
淋单 <一带而过>
巨核C 7-35个/1.5cm 3cm 守低值,不守高值
有无特殊C,寄生虫
参照末稍血,成熟RBC有一定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