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宿豫中学语文导学案课题:《太史公自序》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指导信息链接课文字词的疏通,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如何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及通过《史记》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走近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预习题 1.正音颛顼南正重蒯聩会稽爰壅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而徇朝歌...(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 )( 回复 ) ..1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则学者至今则之..(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垂空文以断礼义..(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 7、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自叙家世谱系。

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2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我的疑问师生合作探究订正反思一.课文1—3节写了什么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内容:追祖溯源,屈原也曾这样做过,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即标示为古代名贤之后以自重,激发志气,这是古人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司马迁在这里强调司马氏为史官世家的目的,标明写作史记是家族赋予的使命。

二.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三.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其作用是什么?生龙门---地杰人灵耕牧---司马迁的特殊修养壮游---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对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四.结合第9节内容,思考:壶遂第二处发问包含了怎样的内容?壶遂在这里是在委婉地向司马迁提出警告,效法《春秋》著书就是把今天的太平盛世当作乱世,这不能不触犯时忌,这从下文中司马迁的激动惶恐的应答的话可以看出。

五.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六.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3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3. 成一家之言的愿望七.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壶遂的话司马迁的话历史条件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 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巩固迁移: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

完成1—3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日:“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儆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第七十。

太史公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 遗风 ) (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 没有 ) (3)礼乐损益,律历改易。

( 改变 ) (4)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 观点,主张 )4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

(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目的连词“来 ) 3.翻译下列句子。

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

《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我的学习心得:课后作业 1.巩固本课学过文言基础知识 2. 进一步体会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