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题]图表线类试题一、坐标图像类1.主要考查方式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物质溶解时溶液的质量或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溶液的pH的变化等。
这类题目是图表题中的主力军,其特点是借助于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因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坐标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
2.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图像特征认真分析坐标中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图像的起始点、转折点、变化趋势、终点等;(2)正确读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弄清图像题中与曲线或直线变化的有关量的关系;(3)认真解读题意,应用信息解答问题。
【典例1】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
他们取出该溶液51 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2)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横坐标表示反应进行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起点是原点,表示当反应没有开始的时候,放出的氧气质量为0;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生成氧气的质量先增大,到反应结束后质量保持不变,拐点表示生成氧气的最大量为0.48 g。
(2)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这里的溶质是指51 g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用氧气的质量去计算。
具体解法如下:设原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2H2O22H2O+O2↑2×34 32x 0.48 g68/x=32/0.48 g x=1.02 g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00%=2%答案:(1)0.48 g (2)2%二、表格数据分析题1.主要考查方式表格数据分析题就是将物质的某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根据表格中数据提供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问题的题型。
主要包括给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的表格数据,判断化学反应类型;根据多种物质的pH,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等;几种物质反应时,给出多次或多组物质的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等。
2.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解读表格中的数据或条件,审题时挖掘出数字中隐藏的规律,再依据规律排序,从而解决问题;(2)若是多次或多组数据或条件,则需要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在比较中确定解题所需的有用信息,从寻找出系列数据中的特殊数据,分析特殊数据的特点,从特点着手设计解题方案。
【典例2】(2011·金华中考)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得到的固体粉末为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粉末中单质铜的含量进行测定。
三组同学各取10克粉末样品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不同质量的同浓度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对烧杯中剩余固体进行称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组实验中的剩余固体是_______。
(写出物质名称或符号)(2)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格数据分析能力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因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因此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时,固体质量减少量是氧化铜的质量。
比较实验1、2可知,实验1中硫酸完全反应,比较实验2、3知,实验2中氧化铜完全反应,由此可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8 g,则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为:。
设实验1中2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CuO + H2SO4====CuSO4+H2O80 9810 g-8.4 g x80∶98=1.6 g∶xx=1.96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铜或Cu (2)80% (3)9.8%(计算过程见解析)三、商标信息题1.主要考查方式(1)利用标签中的信息(如化肥、农药、食品、药品或其他一些化学试剂),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物质性质。
(3)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化学实验中的危险品的安全标志。
(4)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1)正确解读商标信息。
根据题意,从标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
(2)注意商标中有关的几个图标及表示的意义:【典例3】(2010·淄博中考)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中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认真观察此标签,从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硫酸的化学性质B.硫酸的物理性质C.硫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D.硫酸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解析】选A。
由题中商标信息可知,该硫酸溶液的密度(即其物理性质)是1.84 g/cm3;根据硫酸的化学式(H2SO4),可以计算出其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及硫酸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但其中没有给出化学性质的信息。
四、溶解度曲线题1.主要考查方式(1)给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计算相应的溶质质量分数;(3)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4)确定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5)确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措施;(6)确定可溶性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明确“两点”、“一线”、“两面”的含义:【典例4】(2011·邵阳中考)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当温度为_______℃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欲将t2℃时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t1℃时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m g,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________(填“>”、“<”或“=”)m g。
【解析】(1)由图中可以看出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欲将t2℃时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增加甲物质、蒸发水。
(3)t1℃时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m g,升温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m g。
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乙物质饱和溶液由t1℃升高到t2℃时,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质量减少。
答案:(1)t1 (2)降低温度、增加甲物质、蒸发水(任选一个即可) (3)<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2011·广东中考)下面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2.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图所示,其中最接近中性的是( )3.下图表示的是单质、化合物、有机物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下图物质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4.相同质量的Mg、Fe分别与稀盐酸作用,产生H2的质量m(H2)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V(稀盐酸)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5.有M、N、X、Y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9∶8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M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6.(2011·潍坊中考)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像,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像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C.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充分加热D.向pH为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二、非选择题7.根据右图衣服标签回答下列问题:(1)面料中的棉属于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下同)有机高分子材料,面料中的涤纶属于_______有机高分子材料。
(2)你知道合成纤维有下列哪三个优点______(填字母)。
A.强度高、弹性好B.耐磨C.吸水性、透气性较好D.耐化学腐蚀8.(2011·广东中考)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 200 mg。
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1)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_______元素和________。
(2)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
(3)每片药片含钙_____mg。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充600 mg的钙,则她每天需服“钙尔奇”_____片。
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2)欲将40 ℃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3)40 ℃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到20 ℃,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___(选填“>”、“=”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10.(2010·南昌中考)2010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
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 g碎纸样品。
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1)表中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答案解析1.【解析】选A。
A是物品回收标志;B是节水徽记;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节能标志。
2.【解析】选B。
本题通过柱状图的形式给出了生活中常用洗涤剂的pH,因pH=7的溶液呈中性,因而只有洗发露的pH最接近7。
3.【解析】选C。
本题通过图示形式考查对物质的分类及各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
因纯净物包括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故只有C符合各类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4.【解析】选C。
根据镁、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当两物质质量相等时,镁产生的氢气比铁的2倍稍多。
由于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所以等质量的镁、铁与酸反应,镁消耗的盐酸大于铁消耗的盐酸,故选项C正确。
5.【解析】选B。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多的为生成物。
分析表格得到N增多18 g,Y增多16 g,X减少34 g。
所以该反应为X N+Y,属于分解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9∶8 ,M质量没变,可能作催化剂。
6.【解析】选A。
将稀硫酸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中,二者完全反应后,沉淀的量就保持不变了,B错;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可能为零,C错;向pH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pH 会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7,D错;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会溶解硝酸钾并逐渐达到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先变大后保持不变,A正确。
7.【解析】(1)棉是没有经过人工合成加工、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高分子材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涤纶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得,因此属于有机合成材料;(2)有机合成材料强度高、耐磨、抗腐蚀性能好,但透气性差,吸水性差,且不易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