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教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教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 B【解析】牛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B项不正确。

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B.桔槔C.水排D.翻车【答案】 A【解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项正确。

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项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项错误。

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①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排除①选B项。

4.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答案】 A【解析】“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 A【解析】图一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作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古人习惯晚年重归故里,主要与宗法制、家族观念、小农经济密切相关。

对比可知④与题干要求正好相反。

7.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 D【解析】“田地”在“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 项符合题意;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8.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 D【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这一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9.“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丝织业 B.制瓷业C.冶铸业D.造纸业【答案】 A【解析】由“蚕忌”、“采桑”等关键词可知选A项。

10.下列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中,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是( )①用灌钢法炼钢②用煤做燃料冶铁③丝织技术④瓷器烧制技术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识记和归纳能力。

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做燃料冶铁的国家;丝织品和瓷器更是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1.某电视剧中有一组关于北宋汴京普通家庭早晨生活的场景。

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①老头子在作坊内用水排冶铁②老婆子端着一只景德镇产的瓷碗③大儿子准备到集市上卖家中生产的手工业品④儿媳在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纺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以情境题的形式考查对北宋时期经济状况的记忆和把握。

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相关史实。

④出现于元代。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与判断。

12.为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某同学写了一篇《梦回宋代》的习作,其内容不可能涉及的是( ) A.“出现不少私人作坊”B.“雇用大量人员做工”C.“装饰以图案的织锦”D.“到龙泉窑进行参观”【答案】 B【解析】“雇用大量人员做工”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而这种现象的最早出现是在我国明代,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我国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相符。

13.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答案】 A【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匠,往往是职业世袭,这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体现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但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产品很少进入市场,无法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传子不传女”等规制容易导致某些技术的遗失。

14.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缺乏竞争机制②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③阻碍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④经营较为分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D.①【答案】 C【解析】官营手工业采取集中生产的方式,它将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集中在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因此,③④的叙述是错误的。

15.清乾隆年间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满天霜雪尚鸣机,腊月寒纱价甚微。

官税才输私债急,几曾裁剪作新衣。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B.家庭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排挤C.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小农经济 D.松江地区农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官营手工业和农耕业的情况,排除B、C、D 项。

本题答案是A。

16.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答案】 B【解析】A项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C项中的“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的是夜市,判断这句诗主要指的是饮食服务方面的史实。

17.下列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现象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俞大娘航船”②《清明上河图》③晋商和徽商④洛阳等商业都会被称为“五都”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④①②③【答案】 D【解析】①发生于唐代,②发生于宋代,③发生于明代,④发生于汉代。

18.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来物产。

这说明扬州( )A.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B.商业地位超过长安C.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D.是当时外来物品集散地【答案】 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扬州采购的物品多是外来物产,说明当时扬州海外贸易发达。

B、C 两项与此无关,A项本身不对,因为材料得不出“最重要”这一结论。

只有D项正确。

19.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材料中山东该地种烟草木棉的增多,反映出此时期该地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五谷,故②正确;材料中“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反映商业兴盛,而没有反映出加工业发展,而且16世纪农产品加工业已有所发展,故排除④,同时,农业结构的变化不能推论出农业经济衰退,排除①。

20.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

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D.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选择B项。

材料与专买、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21.“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译文如下:(农民)不进行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很轻。

老百姓像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所以这段材料充分说明“重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

22.中国古代,国家对盐铁管制非常严格,尤其是明清时期。

以下盐商的合法行为是( )A.粤商把盐从广州海运到北京销售B.晋商在官府办完手续后按要求把盐卖到蒙古C.徽商以扬州为中心向全国销售食盐D.闽商把中国的优质食盐自由销往东南亚【答案】 B【解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盐铁官营,也曾允许商人参与,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必须经过官府的同意或许可,符合这一要求的是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