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一、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能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法;
➢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境中的活用类型并准确解释和翻译。

【考点知识】
(一)考点综述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当做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了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中重要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的考察本身是文言实词考察的升级版,属于高考必考题,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直接关乎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对词语、句子的准确解释、翻译,因此必须了解和学会推断。

一般来说,高中生应掌握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

(二)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

如:“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中的“函”。

(2)“名词
..+代词”。

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中的“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

这时,名词用为动词,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

意思是“使……成病态”、“把……弄成病态”。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以某事物为……”、“把某事物当做……”等。

如:“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业”。

意思是“以……为业”。

4.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现象很常见。

其活用的语境是“名词+动词”。

如:“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后,这个词语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1)“动词(介词)+动词
..”。

后面动词如果做宾语,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做名词。

如“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孔雀东南飞》)中的“泻”,意思是“流水”。

(2)“其+动词
..”。

这里,其如果起到限定作用,那么后面的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

如“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意为“到达那里的人”。

2.动词活用为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后大多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某人或某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如“动心骇目”(《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动”和“骇”,意思是“使……”。

3 .动词活用为状语
其活用的语境是“动词+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一般可以翻译为“……着”。

如:“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它。

(四)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时,形容词不再表示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活用的语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词(介词)+形容词
...”,形容词作宾语。

如:“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诸子喻山水》)中的“实”和“虚”,意思是“有实力的地方”和“虚弱的地方”。

(2)“其+形容词
...”。

如:“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中的“浅深”,意思是“深度”。

(“浅”为衬字,不表示意义)。

(3)形容词处于主语位置。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前一个“圣”和“愚”,意识是“圣人”和“愚人”。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形容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2)“形容词
...+代词”。

这时,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上无以隐,益重.之”(《训俭示康》)。

(3)“副词(能愿动词)+形容词
...”。

这时,形容词有时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具备某种性状,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意思是“使……远”和“使……丰”。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具备某种状态,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

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意思是“以……为壮”,可以翻译为“敬重”等。

【相关题型】
(一)名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静安区《窦婴》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当鱼肉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年一模浦东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解题思路:“鱼肉”一词是名词,在这个句子中,作动词使用,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这里解释为“任意欺凌”,典型的名词活用法;“北还”中,我们翻译时,应该明确知道这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名词作状语,“北”是“从北方”的意思,具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准确地翻译出来这个意思。

(二)动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长宁区第一篇文言文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有饮.马长江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年一模杨浦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饮马”中的“饮”,这里活用为使动,它的只能理解为使马产生饮水这个动作行为,因为“饮”这个动词是不能跟“马”这个名词的;“病公”中的“病”自然也不能带宾语“公”,因此这个词语也用为使动词,根据文意,这个病不能理解为生病这里是“使……忧虑”的意思。

动词用为使动词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后跟的宾语是无法与动词构成符合常理的动宾关系的。

(三)形容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黄埔区第一篇文言文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时人贵.其旷达()
2.2014年一模嘉定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

解题思路:“贵”后面跟了宾语,至于是使动还是意动,结合上下文,应理解为“以……为贵”,意动用法。

“异”,这里后面跟着“焉”,这个词语这里作为代词使用,那么“异”就是意动用法,理解为“对……感到惊奇”。

注意,一个词语在使用时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句子意思的把握,然后再结合相应的语法,理解时语感是很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