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它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体现,即此处活用彼处未必活用。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斵(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贷。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
(司马迁《(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
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恐托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诃作句中的谓语例如: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 “者”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8.名词+ “之”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名词+ 名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
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1.表示比喻例如:又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
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例如:手巾..掩口啼。
(《(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
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贾谊《过秦论》)——“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
(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司马迁《鸿门宴》)——“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司马迁《屈原列待》)——“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词类活用练习(一)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2.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____________3.尘泥渗漉,雨泽下.注__________ 4.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5.其下平旷,有泉侧.出__________ 6.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________ 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________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 10.事不目.见耳.闻而___________________1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人皆得以隶.使之_____________ 14.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C.天下云.集响.应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项伯杀人,臣活.之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词类活用练习(二)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注明活用的类型。
1.舍.相如广成传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3.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 6.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 7.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 9.族.秦者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面欲以力臣.天下之主___________二、1、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妪,先大母婢,乳.二世三、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乃非相人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类活用练习(三)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