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汇总

词类活用
概念: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一、名词活用
(一)一般动词
1、晋军函岭,秦军泛南。

(军:驻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概念: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概念: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把…当成鱼肉)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把…当成借鉴)
(四)名词做状语
概念: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

古汉语中,名词用在动词前,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

但有些名词处于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构成一种偏正关系。

1、夜缒而出(夜:在晚上)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3、时汉连伐胡。

(时:当时)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那样)
总结:
规律一: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规律二: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
1、籍吏民,封府库。

(籍:为…登记户籍)
规律三: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穿衣服)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1、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衣:穿衣)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蚕:养蚕)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回去)
2、舞幽壑之潜蛟。

(使……舞动)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相斗)
4、令诸君知天亡我。

(使……灭亡)
规律:1、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2、根据句意判断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概念: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1、追亡逐北(溃逃的军队)
2、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的使动
概念: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概念: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2、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概念: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1、作主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生命的人;愚:愚人)
2、作宾语。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能力的人;善:忠言)
3、作介词宾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威怒:威势和怒责)
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4)主谓倒装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
②彼且恶乎待哉(彼且待恶乎哉)
③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④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吾实为之,其又尤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保民而王,莫能御之)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臣未闻之也)
(3) 而良人未之知也。

(而良人未知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唯余马首是瞻(唯瞻余马首)
注:用“唯(惟)……是……”提宾
(二)、状语后置
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三)、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马之千里者。

(千里马)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一双白璧)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规律:以“之”或“者”作标志。

(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快哉此风!(此风快哉)
二、判断句
概念: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者…也/…者/…也②为…是/为…③五个副词:则、乃、即、皆、耳
④非表否定判断⑤无标志判断
(1)相如素贱人。

(无标志判断)
(2)刘备天下枭雄。

(无标志判断)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者…也判断)
(4)我为赵将。

(为…是判断)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为…是判断)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表否定判断)
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被动句
概念: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①…为…所…②见/见…于…③受…/受…于…④被字结构⑤无标志被动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

(…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无标志被动)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也是此种用法。

四、省略句
概念: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
常见类型: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3、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6、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