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解析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观察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是解题关键.
7.小亮同学骑车上学,路上要经过平路、下坡、上坡和平路(如图),若小亮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1<v2<v3,则小亮同学骑车上学时,离家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函数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三种情况求出解析式,即可求解.
【详解】
当0≤t≤1时,即当点Q在BC上运动,点P在AD上运动时,

∴该图象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1<t≤2时,即当点Q在CD上运动时,点P在AD上运动时,

∴该图象开口向下,
当2<t≤3,即当点Q在AD上运动时,点P在DC上运动时,
由于 分为三个阶段,
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成穿入大正方形,

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

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

∴符合变化趋势的是A和C,但C中面积减小太多不符合实际情况,
∴只有A中的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A.
15.如图,点P是等边△ABC的边上的一个做匀速运动的动点,其由点A开始沿AB边运动到B再沿BC边运动到C为止,设运动时间为t,△ACP的面积为S,则S与t的大致图象是( )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数形结合能力.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
3.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 ,点 从点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的路径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的路径向点A运动,当点Q到达终点时,点 停止运动,设 的面积为 ,运动时间为 秒,则能大致反映 与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S△PEF= S△ABP,
根据图像可以看出x的最大值为4,
∴CD=4,
∵当P在D点时,△PEF的面积为2,
∴S△ABP=2×4=8,即S△ABD=8,
∴AD= = =4,
当点P在C点时,S△PEF=3,
∴S△ABP=3×4=12,即S△ABC=12,
∴BC= = =6,
过点A作AG⊥BC于点G,
∴∠AGC=9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S△PEF= S△ABP,由图像可以看出当x为最大值CD=4时,S△PEF=2,可求出AD=4,当x为0时,S△PEF=3,可求出BC=6;过点A作AG⊥BC于点G,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解.
【详解】
解:∵E、F分别为AP、BP的中点,
∴EF∥AB,EF= AB,
③把x=40代入②的结论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④把x=50代入②的结论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解:∵CD∥x轴,
∴从第50天开始植物的高度不变,
故①的说法正确;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
∵经过点A(0,6),B(30,12),
∴ ,
解得: ,
∴直线AC的解析式为 (0≤x≤50),
故②的结论正确;
∴该图象开口向下,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求出分段函数解析式是本题的关键.
4.如图,在边长为3的菱形ABCD中,点P从A点出发,沿A→B→C→D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点Q同时从A点出发,沿A→D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则 的面积S关于时间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详解】
解:同辞家门赴车站,父亲和学子的函数图象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一样,当学子离开车站出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父亲离开车站回家,离家越来越近.
故选B.
【点睛】
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
9.下列各曲线中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A.他们都骑了20km
B.两人在各自出发后半小时内的速度相同
C.甲和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D.相遇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注意横纵坐标的表示意义,再观察图象可得乙出发0.5小时后停留了0.5小时,然后又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甲比乙早到0.5小时出发,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然后根据此信息分别对4种说法进行判断.
④当点P在线段AD上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故D正确.故答案选D.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
12.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cm,点E、F同时从C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分别沿CB﹣BA、CD﹣DA运动,到点A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AEF的面积为S(cm2),则S(cm2)与t(s)的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
14.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 和 的两个正方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 ,大正方形内除去小正方形部分的面积为 (阴影部分),那么 与 的大致图象应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速度为 ,
解:当0≤t≤4时,S=S正方形ABCD﹣S△ADF﹣S△ABE﹣S△CEF
=4•4﹣ •4•(4﹣t)﹣ •4•(4﹣t)﹣ •t•t
=﹣ t2+4t
=﹣ (t﹣4)2+8;
当4<t≤8时,S= •(8﹣t)2= (t﹣8)2.
故选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13.某生物小组观察一植物生长,得到的植物高度y(单位:厘米)与观察时间x(单位:天)的关系,并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AC是线段,直线CD平行于x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
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对于自变量x的任何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故D正确.
故选D.
10.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匀速上坡到达 地后再匀速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
A.9分钟B.12分钟C.8分钟D.10分钟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类讨论:当0≤t≤4时,利用S=S正方形ABCD﹣S△ADF﹣S△ABE﹣S△CEF可得S=﹣ t2+4t,配成顶点式得S=﹣ (t﹣4)2+8,此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4,8);当4<t≤8时,直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 (8﹣t)2= (t﹣8)2,此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8,0),于是根据这些特征可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点P的运动速度为v,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点P在AB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也可得出点P在BC上运动时的表达式,继而结合选项可得出答案.
【详解】
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点P的运动速度为v,
①点P在AB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 hvt,是关于t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动点的运动过程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
, ,
当 时,
此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当 时,
此时函数图象是过一、三象限的一次函数;
当 时,

此时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所以符号题意的图象大致为 .
故选: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动点运动过程表示出函数解析式.
∵AD∥BC,
∴∠ADC+∠BCD=180°,
∵∠BCD=90°,
∴∠ADC=180°-90°=90°,
∴四边形AGCD是矩形,
∴CG=AD=4,AG=CD=4,
∴BG=BC-CG=6-4=2,
∴AB= =2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的函数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
2.甲、乙两同学骑自行车从A地沿同一条路到B地,已知乙比甲先出发.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骑行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5.函数 的取值范围()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可得.
【详解】
函数 的取值范围: ,所以 .
故选:C
【点睛】
考核知识点:自变量求值范围.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6.小丽早上步行去车站然后坐车去在BC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 h(AB+BC-vt)=- hvt+ h(AB+BC),是关于t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题意求出两个阶段S与t的关系式,难度一般.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图形,得到上坡、下坡的时间和距离,然后分别求出上、下坡的速度,最后计算返回家的时间
【详解】
根据图形得,从家到学校:上坡距离为1km,用时5min,下坡距离为2km,用时为4min
故上坡速度 (km/min),下坡速度 (km/min)
从学校返回家的过程中,原来的上下坡刚好颠倒过来,即上坡2km,下坡1km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如图,过点C作CD⊥AB于点D.
∵在△ABC中,AC=BC,∴AD=B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