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答案

天津市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答案

天津市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答案一、选择题1.已知:在ABC ∆中, 10,BC BC =边上的高5h =,点E 在边AB 上,过点E 作//EF BC 交AC 边于点F .点D 为BC 上一点,连接DE DF 、.设点E 到BC 的距离为x ,则DEF ∆的面积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判断出△AEF 和△ABC 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EF ,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列式表示出S 与x 的关系式,然后得到大致图象选择即可.【详解】解:∵EF ∥BC ,∴△AEF ∽△ABC , ∴55EF x BC -= , ∴EF=55x -•10=10-2x , ∴S=12(10-2x )•x=-x 2+5x=-(x-52)2+254,∴S 与x 的关系式为S=-(x-52)2+254(0<x <5), 纵观各选项,只有D 选项图象符合.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动点问题函数图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2.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 地到B 地,乙车从B 地到A 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 (千米)与行驶时间x (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B .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C .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D .甲到B 地比乙到A 地早112小时 【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A .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 B .∵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 ,∴乙车的速度为:60km/h ,故乙行驶全程所用时间为:=(小时),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 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100÷1.25 =80(km/h ),故B 选项正确,不合题意;C .由以上所求可得,甲出发0.5小时后行驶距离为:40km ,乙车行驶的距离为:60km ,40+60=100,故两车相遇,故C 选项正确,不合题意;D .由以上所求可得,乙到A 地比甲到B 地早:1.75﹣=(小时),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函数的图象.3.如图,在ABC ∆中,90C =o ∠,30B ∠=o ,10AB cm =,P Q 、两点同时从点A 分别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 B C →→运动,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 CB →→运动,相遇后停止,这一过程中,若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PQ y =,则y 与时间t 的关系大致图像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当05t ≤≤、5t >时两种情况,分别表示出PQ 的长y 与t 的关系式,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在ABC ∆中,90C =o ∠,30B ∠=o ,AB=10,∴AC=5, 12AC AB =, I. 当05t ≤≤时,P 在AB 上,Q 在AC 上,由题意可得:2AP t =,AQ t =, 依题意得:12AQ AP =, 又∵A A ∠=∠∴APQ ABC V :V , ∴90AQP C ∠=∠=︒ 则3PQ t =,II.当5t >,P 、Q 在BC 上,由题意可得:P 走过的路程是2t ,Q 走过的路程是t ,∴15533PQ t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正确理解PQ 长与时间是一次函数关系,并得出函数关系式是解题关键.4.甲、乙两同学骑自行车从A 地沿同一条路到B 地,已知乙比甲先出发.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 /km 和骑行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他们都骑了20 kmB .两人在各自出发后半小时内的速度相同C .甲和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D .相遇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首先注意横纵坐标的表示意义,再观察图象可得乙出发0.5小时后停留了0.5小时,然后又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甲比乙早到0.5小时出发,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然后根据此信息分别对4种说法进行判断.【详解】解:A.根据图形的纵坐标可得:他们都骑行了20km ,故原说法正确;B.乙在出发0.5小时后,路程不增加,而时间在增加,故乙在途中停留了1-0.5=0.5h ,故原说法正确;C.从图形的横坐标看,甲比乙早到了0.5小时,故原说法错误;D.相遇后,甲直线上升得快,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原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数形结合能力.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5.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 和v 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则m 与v 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各关系式中的( ) m 1 2 3 4v 0.01 2.9 8.03 15.1A .v=2m ﹣2B .v=m 2﹣1C .v=3m ﹣3D .v=m+1【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是把最大的一对数据代入函数关系式后通过比较得出最接近的关系式. 解:当m=4时,A 、v=2m ﹣2=6;B 、v=m 2﹣1=15;C 、v=3m ﹣3=9;D 、v=m+1=5.故选B .6.如图,在ABC ∆中,AB AC =,MN 是边BC 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M 不与点B 重合,点N 不与点C 重合),且12MN BC =,MD BC ⊥交AB 于点D ,NE BC ⊥交AC 于点E ,在MN 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设BM x =,BMD ∆的面积减去CNE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设a =12BC ,∠B =∠C =α,求出CN 、DM 、EN 的长度,利用y =S △BMD −S △CNE ,即可求解. 【详解】 解:设a =12BC ,∠B =∠C =α,则MN =a , ∴CN =BC−MN−BM =2a−a−x =a−x ,DM =BM·tanB =x·tanα,EN =CN•tanC =(a−x )·tanα, ∴y =S △BMD −S △CNE =12(BM·DM−CN·EN )=()()221tan tan 222x a x a tan x a ααα⋅⎡⎤⋅-⋅=⎣⎦--, ∵2a tan α⋅为常数, ∴上述函数图象为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图形面积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深刻理解动点的函数图象,了解图象中关键点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理解动点的完整运动过程.7.函数y =) A .7x >B .7x ≠C .7x ≤D .7x ≥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可得.【详解】函数y =70x -≥,所以7x ≤.故选:C【点睛】考核知识点:自变量求值范围.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8.如图,在Rt △PMN 中,∠P=90°,PM=PN ,MN=6cm ,矩形ABCD 中AB=2cm ,BC=10cm ,点C 和点M 重合,点B 、C (M )、N 在同一直线上,令Rt △PMN 不动,矩形ABCD 沿MN 所在直线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右移动,至点C 与点N 重合为止,设移动x 秒后,矩形ABCD 与△PMN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则y 与x 的大致图象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在Rt△PMN中解题,要充分运用好垂直关系和45度角,因为此题也是点的移动问题,可知矩形ABCD以每秒1cm的速度由开始向右移动到停止,和Rt△PMN重叠部分的形状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1)0≤x≤2;(2)2<x≤4;(3)4<x≤6;根据重叠图形确定面积的求法,作出判断即可.详解:∵∠P=90°,PM=PN,∴∠PMN=∠PNM=45°,由题意得:CM=x,分三种情况:①当0≤x≤2时,如图1,边CD与PM交于点E,∵∠PMN=45°,∴△M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是△EMC,∴y=S△EMC=12CM•CE=212x;故选项B和D不正确;②如图2,当D在边PN上时,过P作PF⊥MN于F,交AD于G,∵∠N=45°,CD=2,∴CN=CD=2,∴CM=6﹣2=4,即此时x=4,当2<x≤4时,如图3,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是四边形EMCD,过E作EF⊥MN于F,∴EF=MF=2,∴ED=CF=x﹣2,∴y=S梯形EMCD=12CD•(DE+CM)=12(2)2x x⨯⨯-+=2x﹣2;③当4<x≤6时,如图4,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是五边形EMCGF,过E作EH⊥MN于H,∴EH=MH=2,DE=CH=x﹣2,∵MN=6,CM=x,∴CG=CN=6﹣x,∴DF=DG=2﹣(6﹣x)=x﹣4,∴y=S梯形EMCD﹣S△FDG=1()2CD DE CM+﹣212DG=12×2×(x﹣2+x)﹣21(4)2x-=﹣212x+10x﹣18,故选项A正确;故选:A.点睛:此题是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有难度,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的应用、动点运动问题的路程表示,注意运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9.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表示李明离家的距离,t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与t的关系图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先弄清题意,再分析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详解】∵停下修车时,路程没变化,观察图象,A 、B 、D 的路程始终都在变化,故错误;C 、修车是的路程没变化,故C 正确;故选:C .【点睛】考核知识点:函数的图象.理解题意看懂图是关键.10.如图1,在扇形OAB 中,60O ∠=︒,点P 从点O 出发,沿O A B →→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B ,图2是点P 运动过程中,OBP V 的面积()2y cm随时间()x s 变化的图象,则a ,b 的值分别为( ) 图1图2A .4,43π B .4,443π+ C .222π3 D .222223π 【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函数图像中的(a ,43)可知OB=OA=a ,S △AOB =43,由此可求得a 的值,再利用弧长公式进而求得b 的值即可.【详解】解:由图像可知,当点P 到达点A 时,OB=OA=a ,S △AOB =43,过点A 作AD ⊥OB 交OB 于点D ,则∠AOD=90°,∴在Rt △AOD 中,sin ∠AOD=AD AO , ∵∠AOB=60°,∴sin60°=3AD AD AO a =, ∴AD=32a , ∵S △AOB =3∴13432a ⨯= ∴a=4(舍负),∴弧AB 的长为:60441803ππ⨯⨯=, ∴443b π=+. 故选:B .【点睛】本题是动点函数图象问题,考查了扇形弧长、解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解答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1.如图,矩形ABCD 的周长是28cm ,且AB 比BC 长2cm .若点P 从点A 出发,以1/cm s 的速度沿A D C →→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A B C →→方向匀速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点C 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若设运动时间为()t s ,APQ V 的面积为()2cm S ,则()2cm S 与()t s 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先根据条件求出AB 、AD 的长,当0≤t≤4时,Q 在边AB 上,P 在边AD 上,如图1,计算S 与t 的关系式,分析图像可排除选项B 、C ;当4<t≤6时,Q 在边BC 上,P 在边AD 上,如图2,计算S 与t 的关系式,分析图像即可排除选项D ,从而得结论. 【详解】解:由题意得2228AB BC +=,2AB BC =+, 可解得8AB =,6BC =,即6AD =,①当0≤t≤4时,Q 在边AB 上,P 在边AD 上,如图1,S △APQ =211222AP AQ t t t ==g g , 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故选项B 、C 不正确; ②当4<t≤6时,Q 在边BC 上,P 在边AD 上,如图2,S △APQ =118422AP AB t t =⨯=g , 图像是一条线段,故选项D 不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动点P和Q的位置的不同确定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D次哈尔滨至幸福镇的动车需要匀速通过一条隧道(隧道长大于火车12.如图,2020长),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与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大致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火车通过隧道分为3个过程:逐渐进入隧道,完全进入隧道并在其中行驶,逐渐出隧道【详解】火车在逐渐进入隧道的过程中,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逐渐增加;火车完全进入隧道后,还在隧道内行驶一段时间,因此在隧道内的长度是火车长,且保持一段时间不变;火车在逐渐出隧道的过程中,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逐渐减少;符合上述分析过程的为:A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分析事件变化的过程,并能够匹配对应函数图像变化13.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各自都以自己的速度匀速向B地行驶,甲车先到B地,停车1小时后按原速匀速返回,直到两车相遇.已知,乙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如图是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乙车行驶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50千米B.乙车从出发到与甲车返回时相遇所用的时间是6.6小时C.甲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D.点M的坐标是(6,90)【答案】C【解析】【分析】A.仔细观察图象可知:两车行驶5小时后,两车相距150千米,据此可得两车的速度差,进而得出甲车的速度,从而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B.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答即可;C.由A的解答过程可得结论;D.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得出点M的纵坐标..【详解】∵根据题意,观察图象可知5小时后两车相距150千米,故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走30千米,∴甲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90×5=450千米.故选项A不合题意;设乙车从出发到与甲车返回时相遇所用的时间是x小时,根据题意得:60x+90(x﹣6)=450,解得x=6.6,∴乙车从出发到与甲车返回时相遇所用的时间是6.6小时.故选项B不合题意;∵甲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故选项C符合题意;点M的纵坐标为:90×5﹣60×6=90,故选项D不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函数图象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x,y的实际意义,根据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求出甲,乙车的速度和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描述了林老师某日傍晚的一段生活过程:他晚饭后,从家里散步走到超市,在超市停留了一会儿,马上又去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然后快步走回家,图象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表示时间,y表示林老师离家的距离,请你认真研读这个图象,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林老师家距超市1.5千米B.林老师在书店停留了30分钟C.林老师从家里到超市的平均速度与从超市到书店的平均速度是相等的D.林老师从书店到家的平均速度是10千米/时【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象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A选项中,由图象可知:“林老师家距离超市1.5km”,所以A中说法正确;B选项中,由图象可知:林老师在书店停留的时间为;80-50=30(分钟),所以B中说法正确;C选项中,由图象可知:林老师从家里到超市的平均速度为:1500÷30=50(米/分钟),林老师从超市到书店的平均速度为:(2000-1500)÷(50-40)=50(米/分钟),所以C中说法正确;D选项中,由图象可知:林老师从书店到家的平均速度为:2000÷(100-80)=100(米/分钟)=6(千米/时),所以D中说法错误.故选D.点睛:读懂题意,“弄清函数图象中每个转折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某班同学在研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实验记录得到相应的数据如下表:砝码的质量x/g050100150200250300400500指针位置y/cm2345677.57.57.5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B.C.D.【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0,2)和(100,4)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再对比图象中的折点即可选出答案.【详解】解:由题干内容可得,一次函数过点(0,2)和(100,4).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k x+b,代入点(0,2)和点(100,4)可解得,k=0.02,b=2.则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0.02x+2.显然当y=7.5时,x=275,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m s和16.甲、乙两人在一条长为600m的笔直道路上均匀地跑步,速度分别为4/m s,起跑前乙在起点,甲在乙前面50m处,若两人同时起跑,则从起跑出发到其中一6/人先到达终点的过程中,两人之间的距离y(m)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是()A.B. C.D.【答案】C【解析】【分析】甲在乙前面50m处,若两人同时起跑,在经过25秒,乙追上甲,则相距是0千米,相遇以后乙在前边,相距的距离每秒增加2米,乙全程用的时间是100秒,则相遇以后两人之间的最大距离是150米,据此即可作出判断.【详解】甲在乙前面50m处,若两人同时起跑,经过50÷(6−4)=25秒,乙追上甲,则相距是0千米,故A、 B错误;相遇以后乙在前边,相距的距离每秒增加2米,乙全程用的时间是600÷6=100秒,故B.、D错误;相遇以后两人之间的最大距离是:2×(100−25)=150米.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理解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距离,是解题的关键.17.一辆货车早晨7∶00出发,从甲地驶往乙地送货.如图是货车行驶路程y(km)与行驶时间x(h)的完整的函数图像(其中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研究图像得到了以下结论: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00km;②前半个小时,货车的平均速度是40km/h;③8∶00时,货车已行驶的路程是60km;④最后40 km货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100km/h;⑤货车到达乙地的时间是8∶24,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⑤C .①③④D .①③④⑤【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折线图,把货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分为三段,再根据图象的时间和路程进行计算判断. 【详解】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00 km ,①正确;②前半个小时,货车的平均速度是:400.580?km/h ÷=,②错误; ③8∶00时,货车已行驶了一个小时,路程是60 km ,③正确;④最后40 km 货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就是求BC 段的速度,时间为1.3-1=0.3小时,路程为90-60=30km ,平均速度是300.3100?km /h ÷=,④正确;⑤货车走完BD 段所用时间为:401000.4÷=小时,即0.46024⨯=分钟 ∴货车走完全程所花时间为:1小时24分钟, ∴货车到达乙地的时间是8∶24,⑤正确; 综上:①③④⑤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够正确理解函数图象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并能通过图象得到自变量和函数值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8.按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能使输出k 的值为1的是( )A.x=1,y=2 B.x=2,y=1 C.x=2,y=0 D.x=1,y=3【答案】B【解析】【分析】把各项中x与y的值代入运算程序中计算即可.【详解】解:A、把x=1,y=2代入y=kx,得:k=2,不符合题意;B、把x=2,y=1代入y=kx-1,得:1=2k﹣1,即k=1,符合题意;C、把x=2,y=0代入y=kx-1,得:0=2k﹣1,即k=12,不符合题意;D、把x=1,y=3代入y=kx,得:k=3,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程序图的计算,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本题的关键.19.某种签字笔的单价为2元,购买这种签字笔x支的总价为y元,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A.y=-12x B.y=12x C.y=-2x D.y=2x【答案】D【解析】依题意有:y=2x,故选D.20.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A.x≠1B.x>0 C.x≥1D.x>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由题意得,x-1≥0且x-1≠0,解得x>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