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5.保护和恢复西北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7.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A.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①流域面积广②围湖造田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10.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

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二、综合题11.读图“萨赫勒地区及其气候特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萨赫勒位于________洲北部,北邻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沙漠。

(2)该地区气候具有过渡性,试描述该地区气候特点。

(3)特殊的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具有哪些特点?(4)据专家考证,萨赫勒地区在l万多年前还是个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特别是1970年以来再也没有了好年景。

请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1.C2.B3.D【解析】1.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对①错。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较低,①对①错。

故选C。

2.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不受夏季风影响,风速较小;夏季,气温较高,雨季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所以突然含水量明显较低。

故选B。

3.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对该区干扰很小,保护该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故选D。

4.C5.A【解析】4.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A错误;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但由于内蒙古的土地总面积远大于宁夏,故B错误;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C正确;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滥砍滥伐,过度破坏植被。

5.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不利于当地人民积极性,不可取。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6.D7.A【解析】6.据题意知,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时测量土壤流失量不现实,也不准确;泥沙总是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所以在源头设置收集池不可行。

故D正确。

7.据图可知,坡度最大才40度左右,所以不应该出现坡度变大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大量减少的过程,故A正确。

8.B9.C【解析】8.此图反映的是某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河流含沙量最大的为黄河,A错;图中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流域,但是治理的面积大于长江流域,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B对;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C错;珠江流量较大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D错。

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①流域面积广、①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①植被破坏严重。

选C项。

①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①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

10.C【解析】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又因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

故选C。

11.(12分)(1)非洲撒哈拉(2分)(2)全年高温(1分),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1分);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1分);全年降水较少(1分),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7-9月份(1分)。

(3)具有过渡性(从草原向荒漠过渡)(1分),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1分);植被稀疏、叶小、根系发达(耐旱)(1分)。

(4)随着人口增加(1分),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1分)【解析】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1)题,根据图示大洲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可知萨赫勒位于非洲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第(2)题,根据津德尔的降水、气温直方图可推知萨赫勒地区自然原因突出气候干旱,处于过渡地带。

该地区从气候资料看,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集中在7-9月份。

第(3)题,气候决定植被类型,气候的过渡性决定了植被的过渡性。

降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决定了植被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第(4)题,草原地区的荒漠化扩展反映当地的生态恶化,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用水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