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景别与角度
⑥ 特写(close-up)
• 指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 • 环境完全被淡化和虚化
• 从心理上给人一种近距离感
• 重要性或象征性
⑦大特写(extreme close-up):
• 最强音,表现细微之处 • 强制性和压迫性 • 强化功能、悬念功能、转场功能
• 应特别注意眼睛的位置与清晰度 • 形象在画面中力求饱满充实
倾斜角度
• 画面中的水平线是倾斜的,镜头内人物看起来好像快要跌倒 • 给人予紧张、失衡、焦躁、迷乱的感觉
• 常用作主观镜头(如醉汉)和暴力镜头
• 《巴顿将军》:角度 • 《十二怒汉》:景别与角度的变化
• 全景系列:让我们体会到画面空间的宽广,并在观众心理上产生 空间的远离感、旁观感、非参与性,以及超脱与超然,从而使画 面显得较为客观、宏观 • 近景系列:让我们感觉画面空间的狭小,使观众心理上产生空间 的接近、参与和渗透等感觉,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与震撼
• 全景系列:能直接展示场景关系及场景中的人物关系 • 近景系列:通过画面造型中人物前景、主体与背景的虚实对比、 画面的明暗配置等因素,间接复合出全景系列镜头的关系
二、角度
• 角度当中暗含着导演/摄像机强烈的情绪色彩 • 现实主义风格:多采用水平角度,冷静客观但戏剧性不强 • 形式主义风格:多采用极端角度以造成扭曲变形,达到象征目的
• 五种:水平角度、俯角、仰角、鸟瞰角度、倾斜角度
水平角度:
• 摄像机机位与人眼等高,符合正常人眼的生理特征,画 面有平稳效果 • 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而产生分割画面感 • 对垂直形体对象能很好再现,而水平形体对象则不太好 表现(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 不会产生扭曲与变形,对形象表现十分忠实,但视觉呆 板,缺乏生动性和戏剧性 • 平等、客观、冷静、亲切 • 是一种常规拍摄角度
• 全景富有客观、冷 静展示的品格,既 没有夸张,也没有 突出、强调效果, 起着如实介绍及平 和叙述的作用
• 全景画面在构图中绝对不允许人物 “顶天立地”,而是要留置出一定 的空间范围 • 画面要明确表达、突出场景中人物 的位置关系
• 要注意重视环境气氛和环境因素的表现。除了对于画面主体形象 的渲染之外,还要能够交代出画面的空间感觉和空间内人物以及 景物的内在联系 • • 可以选择采用前景和背景来突出主体和体现空间感觉,也可以丰 富画面内容
• 构图时对人物手势、动作的要给予适当的预留空间,以防止人物 手势动作挥舞到画外 • 人物上身形体,特别是肩部动作、手势动作不能破坏人物的面部 表情 • 重要的对话、表情、反应、动作细节大多采用此景别加以表现 • 近景又是肖像景别,造型上要特别考虑人物拍摄的最佳角度 • 往往只拍摄单个人 • 注意焦点
• 中景又包括: • 二人镜头(two shot):两个人腰以上的身形Biblioteka • 三人镜头(three shot)
• 超过了三个人以上的镜头可以看作是全景
⑤ 近景(close shot)
• 人物胸部以上,并占据 画幅面积一半以上 • “近取其神”,人物的 眼睛、头部是表现的重 点 • 强调功能、刻画人物性 格(表情、细节、内心) • 营造与观众的交流感
• 画面内不需要前景和背景,只有一个突出细节的主体存在
• 一般的新闻主播与《60分 钟》景别上的差异? • 电影与电视在景别使用上 的区别?
全景系列景别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 抒情的、写意的
近景系列景别 (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叙事的、纪实的
强调“势”和人物形体,空间“实”写 强调“神”、“质”,空间“虚”写
•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前景,防止前景景物喧宾夺主 • 一定要形成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造成一种空间距离感。因此在 光线处理方面,可以采取侧光或者侧逆光照明的手段,突出大气 透视效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一般在拍摄人物画面 时候所忌讳的顶光照明的方法 • 一般采用静止画面形式,即使有运动摄像的情况存在,也是极其 缓慢的摇摄,从而造成宁静、广漠、空旷、深远、回味的境界
• 因为远景画面里边包含的内容可能 会比较多,因此从时间长度来说必 须留足,要让人有足够时间看清楚 画面内的东西 • 根据人的观察事物的心理习惯,一 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大概,后 细节,因此远景一般都会用在影片 的开头 • 同时,远景当中“留白”很多,给 人思考、回味的空间比较大,一般 也用在结尾使片子余韵十足
②远景(long shot)
• 与大远景之间的区别并无明确的界 限,只不过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比例 关系略为增大 • 仍以远处的景物为主,但主体的视 觉重要性有所增强 • 不像大远景那样强调环境的独立性, 而是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相 关性 • 表现环境气氛、光线氛围、色彩基 调仍是远景的重要任务
远景拍摄注意事项:
第五章 景别与角度
一、景别
景别: •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大小和范围 • 是摄影师组织、结构画面,制约观众视线, 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决定让观 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以及看到什么程 度的一种极有效的造型手段
景别的作用 :
• 能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物体的 心理要求;能规范和牵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 • 对场景、环境空间进行有机取舍,形成不同的指向性, 使作品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了层次、重点和顺序(可 以使演员的表演、肢体动作及事件的戏剧性得到加强或 削弱) • 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全景系列--写意;近景系列- -纪实、叙事) • 是实现创作者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
④ 中景(medium shot)
• 取人物的大半身,或膝盖以上部分
• 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以及 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
• 中景给人物留下形体动作和情绪交 流的活动空间,因此有利于交待人 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 • 环境居于次要地位,多为后景,受 景深限制,多为虚焦
• 画面可以展示更多的细节,观众注 意力会更集中,感染力亦更强
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考虑和控制:
• 0.4秒/10帧画面--视觉会产生印象 • 0.7秒/17.5帧画面--视觉上会产生形象 • 3~5秒的镜头画面之后,观众的视觉兴趣开始下降,除非加强构图的视觉性、 表演的丰富性、声音的辅助性、动作的可看性以及摄像机运动的变化等 • 技术上:全景系列景别由于内容更为丰富,因此在时长上应长于近景系列景 别 • 艺术上:戏剧内容越多,画面信息负荷越多,所需镜头时长也就要越长;另 外,镜头长时间地表现,会产生一种强调或加重的效果 • 心理上:近景系列对人的心理压力大,镜头时间越长,这种作用越明显;全 景系列对人的心理压力较小,但随着镜头时间的加长,这种压力会被强化 • 剪接上:景别决定影片的视觉节奏,也决定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 电影电视景别中,中景所占的比例 最大,因为它更具有叙事性质,更 多地用于表现具体人物之间的关系、 交流、反应,多用于表现人物之间 的对话 • (另一个原因是:方便布光,能有 效节约成本)
• 虽然拍摄的是一个局部,但是要用 这样一个局部画面反映出景物的整 体特征,要突出表现对象的表情动 作和精神状态,在光线、色彩、明 暗、虚实关系上进行强调和突出
俯角
• 常将地平线旋转在画幅上方 • 景物层次非常分明,能交待环境位置、数 量规模(宽广、规模)
• 接近文学上的“全知 视点”,突显环境, 暗示命运
• 被摄对象更显低矮、 压抑 (贬义) • 动作感觉缓慢、停滞, 不强调速度感
鸟瞰角度
• 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向下拍 • 我们很少能从此角度观察物体,因此被摄体异于常规,不易辨认
大景深、背景实
地平线与人物关系很重要 画面氛围十分重要 环境为主、人物为辅 冷静、客观
小景深、背景虚
地平线与人物关系不重要 画面构图十分重要 人物为主、环境为辅 情绪化、主观
•
• •
• • • • •
激动 兴奋 产生兴趣 平静 冷静
特写 近景 中景 全景 远景
景别的组接语法
(1) 逐步式组接 A、接近式/前进式: 由远及近----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 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
仰角:
• • • • 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之上而十分醒目 后景景物被前景遮挡,得不到表现 能达到净化背景 、突出主体 之目的 能使近处被摄对象更显高大、挺拔,体现 褒义色彩(敬仰、敬畏、优越、赞颂)
• 使环境变小(天空、天花板退为背景) • 增加主体的重要性、威胁性,令观众欠缺安全感,感觉被控制 • 增强动作的速度感
(形成不断向前的视觉效果和不断靠近的心理效果)
B、远离式/后退式: 由近及远----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形成不断后退的视觉效果和远离的心理效果) C、循环式:
(2)两极式/跳跃式组接 能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快叙事节奏
景别剪辑规律:
• 一般情况下,不能把既不改变景别又不改变角度的同一对象的画 面(三同镜头)组接在一起,否则会产生视觉跳动 • 组接同一被摄对象的画面时候,通常在景别上要至少保证一个变 化幅度(如近景到中景、或者中景到远景),或者拍摄角度变化 15度以上,才能避免这种视觉上的跳动
• 景别的决定因素有两个 : A、摄像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B、镜头的焦距长短
景别的划分:
• 景别的划分并无严 格的标准,只是依 被摄体在画框中的 大小与关系而作的 一种粗略表述
①大远景(extreme long shot):
• “远取其势”: 展示广阔空间,宏 大规模和磅礴气势 • 主要被摄体--人物、景物处于画 面空间的远处 • 主体与这一景别画面中所包含的环 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或者说,主 体往往从属于环境 • 以景抒情、以景表意 • 形成宁静、广袤、空旷、深远、回 味的意境 (西部片、战争片、史诗片)
③全景(full shot)
• 既承接远景画面表现的外围,又要 下联中景画面进行叙事 • 人物的动作更为清晰,动作、位移 在画面中的变化更为明显 • 以人物为表现重点,环境的表达是 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