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经济史论文

社会经济史论文

社会经济史论文一、社会经济史的最初提出以及《EconomyandSociety》,由其遗孀根据他1919—1920年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普通社会经济史概论”的讲稿整理汇编而成,这说明韦伯在1920年之前已经产生了社会经济史的理念。

该书于1936年由郑太朴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重版。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家计、氏族、村落、及庄园制度———农业状态”;第二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以前之工业及矿业”;第三章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财货及货币之流通”;第四章为“近代资本主义之起源”。

书中重点考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诞生的历史,及其产生的独特社会条件。

另一位在这个学科领域具有开创作用的学者是俄籍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1870—1952)。

他于1926年出版了英文本《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1930年出版德文本,1932年出版意大利文本,1957年出版英文本第二版,影响广泛。

他采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碑铭、钱币、建筑遗址、器皿、苇纸卷等文物为依据,并利用古代罗马作家著述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了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及外省的社会经济状况,对罗马帝国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该书由马雍、厉以宁译成中文于198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罗斯托夫采夫还著有《希腊化世界的社会经济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等社会经济史的著作。

第三位对社会经济史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者是美国的汤普逊(1869—1942)。

他在1929年和1931年接连出版《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此二书的主要内容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后者较多着力于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和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行会、银行、商业、外贸,以及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该二书的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61年和1992年出版。

1929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吕西安·费佛尔和马克·布洛哈合作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提倡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

他们的这个提法是针对以往历史研究限于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仅仅研究政治、军事、外交的历史,其用意在于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要把经济史和社会史特别是经济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

法国年鉴学派的这个倡议,日益引起欧洲和日本历史学家的重视,到1930年代出现了一批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著作,由此社会经济史学科及其研究开始在欧洲和日本兴起。

由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外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英国学者亨利·皮朗(1862—1935)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原版1935年,中译本196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贯串着商业发展→农业和农村阶级变化→城市和市民阶级变化发展→工业产生和发展→国家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

同时,又有日本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传入中国。

如森谷克乇《中国社会经济史》、猪谷善《美国社会经济史》、崛经夫《英国社会经济史》、加田哲二《德国社会经济史》、伍纯武《法国社会经济史》、山口正太郎《意大利社会经济史》、内田繁隆《日本社会经济史》、小林良正《俄国社会经济史》以及佛尼威尔《缅甸社会经济史》等。

统观这个阶段欧日学者这些著作的内容结构,从中能够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属于经济和社会,或经济+社会的历史,即韦伯所谓的“EconomyandSocie-ty”,其他西方学者所谓的“EconomicandSocialHisto-ry”,是经济史和社会史的机械相加,且大多内容结构不太完善;尤其是日本学者的著作内容更显单薄,大多只有100页左右。

二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或称社会经济史,或称经济社会史。

欧洲学者对这两种称谓都有采用,早期的主要称社会经济史,法国年鉴学派之后主要称经济社会史;日本学者则几乎都称为社会经济史。

这可能与翻译上的不同习惯相关,或将经济放在前面,或将社会放在前面。

这两种称谓虽名称各异,但内涵类同,即均是经济+社会的历史。

至今,国外学者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一直在延续和深入之中,但大多仍属于专题性的研究,通史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尚属少见,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则显得更为广泛而多样。

就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来说,其广泛性和多样性显而可见。

如美国学者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重点论述了20世纪前60年代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状况的内在关系。

美国学者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二书,在论述小农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中,既涉及了生产技术和规模的问题,也涉及了社会因素的问题;美国学者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在分析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竞争时,涉及了企业家精神、组织技巧、国际环境等问题;美国学者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对比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与同期中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差别及原因时,着重论述了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商业网络、传统社会因素等问题。

由上可见,社会经济史这个学科在西方国家已经产生、流行一百多年,并取得了很多力作,其中所包含的思维逻辑、内容结构、研究方法无疑是社会经济史学科内涵的重要元素,有待我们去提炼、总结和整合。

二、中国学者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状况在中国,就作者所见,社会经济史这个名称的最早采用是在1936年,比韦伯《社会经济史》采用这个名称晚十四年。

是年,王亚南署名王渔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一书由生活书店出版。

王亚南于1928年赴日本留学,阅读了大量马克思著作及欧洲古典经济学,该书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讨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据作者自述,自第二编以下大体根据日本学者森谷克乇所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编译而成。

继王亚南之后,汪洪法著《中国经济社会概论》一书于1940年由四川曲江新建设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势概说、国人的观点与习性、国人的生活动态与劳动效率、历代货币、交通问题、商业组织、商业清算与度量衡等。

汪洪法系民国晚期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930年前后留学日本,1937年曾出版《国民经济建设概要》一书。

傅衣凌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公认的社会经济史专家。

他从1940年代开始从事社会经济史研究,1942年出版《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此后又相继出版《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1957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年)。

他主要从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经济变动等方面来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为研究路径。

他还于1960年在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首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

社会经济史研究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即已出现,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其学科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楚,研究所涉内容也主要限于生产关系、商帮、行会、阶级之类。

汪洪法著作虽涉及面稍宽一点,但仍显单薄。

19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史开始受到重视,认同面逐渐扩大,有日益增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

自1990年以来,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著作陆续增加。

除了傅衣凌这样承前启后的专家继续出版著作之外,一些新学者的著作相继出版。

如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1991年),显恩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2年),范金民等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1993年),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6年),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1997年),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2000年),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2005年),以及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2006年)等。

这些著作显示了两个研究状态:一是以区域的明清时期的研究为多。

即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多是区域性的,涉及全国性范围的唯有《民国社会经济史》一种;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大多是明清时期,明确以近代为界的只有三种。

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虽然仍以经济状况、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为主体,但有的亦兼及商帮、行会,还有涉及其他方面者,如人口、土地因素,这与此前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显然拥有较大的完整性。

在普通经济史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朝着社会经济史的方向迈进。

如汪敬虞主编、由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三册),与以前严中平、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著作相比,社会经济史的内容已有明显的增加和增强,其中能够体现这个特色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经济中租佃关系、雇佣状况、生产力及其改革,政府政策中的税收、财政、公债、工商政策和法规等,这反映了普通经济史学科内容体系向社会经济史扩展的新动向。

此外,在专题研究中,具有社会经济史特色的内容和领域已有众多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法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生产技术;商会、农会、经济协会、同业公会等经济团体;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及其现代化改造等方面;还有一些论著着力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融合,或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或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经济,等等。

经济史概念和研究体系的讨论迄今为止,国内外社会经济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于社会经济史的学术范畴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尚处于混沌状态,相关的研究者仅仅界定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因自己的研究内容超出纯经济的范围,故而称之为社会经济史,所以社会经济史的学科概念和研究方法尚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亦在探讨这个学科的概念含义和研究体系等问题。

对此较早实行探讨的是西方学者,如成立于1956年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社会史系于2001年提出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史”的命题,并认为经济社会史有三大特点:一是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即通过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历史过程在长时段如何发生变化;二是整体的历史,即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三是普通人生活的历史,即人民日常生活史,也能够说是由下至上的历史。

在中国,有原本从事普通经济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个人见解。

最早对社会经济史学科含义和研究体系实行设计的是陆仰渊,他在《民国社会经济史·绪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中提出:“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两者之间适合或不适合,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就是社会经济史的全部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