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风骨、风度
——浅论儒学的精华与当代青年的修养
《中国思想史》期中论文
授课教师:XXX
摘要
儒学作为一种秩序的和谐论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生生不息的矛盾统一体,时刻遵循“和而不同”的基本法则。
同时儒家又具备“忧患意识”,它忧国、忧民、忧“道”,忧虑国家的治乱安稳和前途命运;关心民众的生活和幸福状况;寻求人们的生命的崇高精神境界。
其天人观和儒家伦理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更是有不可切断的联系,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实践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因此,儒家以天人观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的道德自觉论,对于我们今天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儒家的群体主义对于建立生态和谐观念、强化生态整体主义意识都具有重要价值。
当代青年肩负了未来国家社会发展前行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道理应深入每个人心。
在艰苦道路是前行势必需要强大精神内涵支持,为此当代青年都应该汲取儒学中的精华部分化为己用,追求其风采、风骨、风度。
关键词:儒学精华、青年
一、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由此可见儒学传承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倡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
这份传世之道和伟大胸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其作用更是绵延千年泽及数国。
纵观儒学创立至今,它与道、墨、法、农各家都不同。
儒学维护国家,却不支持纯粹的地域国家的主张;儒学倡导仁义道德,却发展出为专制君权服务的功能,却也正是这种与中国社会逐步合拍的政治理念让他成为一尊,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历史上也就再也不存在哪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能与其争锋,也没有哪一种宗教能将其替代。
即使东汉后的佛道盛行,也都是在乱世中给予人们精神解脱,国家社会依旧离不开儒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仍未过时。
到了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其余学说归于式微之时,儒家学说已经起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更令人欣喜的是,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儒学的发展史是一个思想体系逐步完善的历史。
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
汉代儒家与阴阳五行
1《大学》第二章
等思想结合,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思想。
魏晋时代它与道家思想结合,产生了玄学思想。
宋元以后儒家吸纳佛、道观念,成为新儒家——理学。
明清时期,徐光启融合儒教与基督教,刘智会通儒教与伊斯兰教,都得到成功。
2正因为儒学是开放的,所以它有很强的适应性与传播性。
在古代,它不仅适应于中国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传播到朝鲜、越南和日本,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儒学精华对青年修养的重要性
方克立教授在《关于儒学的精华》中提出: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是一种修己安人、以德治国、富有民本思想传统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尊师重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学说。
3方教授从人生哲学、社会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儒学精华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也是对于当代青年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其作用不仅用于缓和阶级矛盾,君君臣臣的政治原则放在家庭中就是父父子子,从协调天下人际关系到家人族人的关系无不存在仁爱精神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就演变成家庭中相互关系爱护,社会上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风气。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2《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刘宗贤
3《关于儒学的精华》方克立
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惊人了预示了国家法律发展方向应该重民法轻刑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从这方面说,儒学精华远远超出为封建社会服务的范围,具有普遍和永久的价值,需要当代青年去学习去融合,化为内在修养,令其成为人类世世代代共同赞美的思想与德行。
儒家特别重视群体意识,这正是大部分当代青年丧失的意识。
儒家的学者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家族与社会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荀子以为人之所以能战胜禽兽,就是因为人能群,亦即人能组成群体——家族与社会。
4同时,儒家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
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
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
为此“和为贵”与“保合太和”等中庸思想,教导当代青年应该内化为自身包容他人,接纳他们的宽广胸怀。
而“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思想,则是强调个人应该服从整体,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
这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传承的巨大思想财富。
于此同时,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在我们民族历史的脊梁上有这么一群人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
4《论儒家文明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高述群
是文天祥、邓世昌、杨靖宇……一批批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志士仁人热爱祖国的人民、山河、历史、文化,为祖国的兴旺繁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参加战斗;面对敌人的屠刀,又能大义凛然,慷慨就义。
他们对于祖国坚贞不渝的忠诚,可歌可泣的业绩,是人们心中的永久丰碑,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典范。
结论
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在汉武帝时代成为正统,到鸦片战争爆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形成与民族文化一心理素质的培养,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不断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唯有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才能够在新世界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才能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在国家科技、国民教育、青年素质的培养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两千年前的孔子叹息自己的国家无法强盛,周游列国,纵使山长水远,对鲁国依旧情深意长。
仪封人说他将是唤醒天下的木铎,可楚狂人却告诉你前途太黑,及时归返。
目光所及是荒凉的沙场,破败的城镇,他怀念着曾经的暮春三月,大人与小孩一起在河水中沐浴,换上崭新的带着青草香的新衣,在高台上吹风、歌唱的场景。
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景到了今天,都将以另外一种形态来实现。
因为我们相信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他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信他所记载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时代正在到来。
今天的我们相亲相爱,共守你的一片净土,共看一场春暖花开。
参考资料
1.《大学》第二章
2.《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刘宗贤
3. 《关于儒学的精华》方克立
4. 《论儒家文明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高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