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第六章


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苏 维埃实行以取消商品货 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3、 1921年3月— 1924年
新经济政策时期
(1)背景: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 第10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 会于3月15日通过决 议,决定用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以新 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 •
高自••度上代 以集 而圣表中 下西人的 的门物党 干、:和 部傅国任立家命叶领制、导欧体文制为代表,是科学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 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 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 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 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 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
16~17世纪的 早期空想 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 平均社会 主义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2、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
无产阶级 革命
暴力革命 主要的形式 和平过渡 可能的形式
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要点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与历史经验 • 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
作用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世纪初期批 判的空想 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 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 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 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这部著作 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 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8年夏天—1921年初,外国 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1921年春天—1924年,由战 时共产主义转为新经济政 策时期。
1、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 巩固苏维埃政权,制订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的时期
5、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构想
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 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 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 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 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 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 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 心的团结等
(3)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 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 济
•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 改善了工农关系 •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
维埃政权
列宁同农民交谈
4、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 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 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 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6)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7)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一系列措施。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发展战略方面:
经 济 特 点
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 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 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
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 式,集中统一指令性计 划管理,优先发展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单一按 劳分配方式。
第六章
• 政治特点: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
(3)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
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 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 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 的基本原理。
◆ “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 涵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 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同一历史时期)发 生.
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
(2)列宁的少数或一国先发生论
列宁在资本主义发 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 又作出了数国或一国首 先胜利的论断。
依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 衡性加剧。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 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最终确立
•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 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 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 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 的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 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 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 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 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 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
“直接过渡”是指不利用市 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绕过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通达 社会主义社会。
2、1918年夏天——1921年初: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1918年下半年,
帝国主义纠合14 国对苏维埃政权 进行武装干涉, 同时俄国爆发国 内战争。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一,实行粮食税制 度,开放市场,实行 自由贸易,允许农民 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 品;
第二,允许私人小工 业企业发展,允许通 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 ,实行国家调节商业 和货币流通;
第三,把商业原则引 入国有企业,进行 经济核算,对职工 实行物质奖励;
第四,试行租让制 、代购代销等国家资 本主义形式,作为由 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