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诊治进展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诊治进展


Myositis Autoantibody Subsets
Anti-Synthetases
PL-7
PL-12 EJ
Jo-1
Mi-2
信号识别颗粒 蛋白抗体
PM/NM
抗3羟3甲基辅酶还 原酶蛋白抗体
SRP
HMGCR
TIF-1γ
MDA-5
PM-Scl
Overlap
抗小泛素变构激活酶
SAE
ADM
MJ DM

▪ 颈屈肌:平卧抬头困难 ▪ 喉部:发音困难,声哑 ▪ 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 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 反酸、食道炎、
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
▪ 胸腔肌和膈肌受累: 呼吸表浅、呼吸困难,急性呼吸 功能不全
临 床 表 现(3)
❖ 呼吸系统受累 ▪ 约30%患者有肺间质改变
征),局灶结节性肌炎等(见于结节病等)
特发性炎性肌病流行病学
❖ 炎性肌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 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5-8.4/10万人,我国尚无确切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10-15岁形成一个小峰,
45-60岁形成一个大峰 ❖ 青春期及年青人发病相对较少 ❖ 总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5,与结缔组织病相伴
Gottron’s pacules
Gottron’s sign
❖ Mechanic‘s hands (技工手):指垫皮肤角化、增厚、教裂。手 掌、足底、躯干和四肢也可有角化过度伴毛囊角化;手指的掌面和 侧面出现污秽、暗黑色的横条纹。因与手工劳动者的手部改变类似, 故名“技工手”
临 床 表 现(2)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诊治进展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类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 IIM)是一组病因不甚明确的炎症性横纹 肌病,其特点是髋周、肩周、颈、咽部肌群进行性 无力
❖ 传统分类本组病共包括:
①原发性多发性肌炎(PM) ②原发性皮肌炎(DM) ③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 ④儿童期DM或PM ⑤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的PM或DM ⑥包涵体肌炎 ⑦其他肌炎,如嗜酸粒细胞性肌炎(见于嗜酸粒细胞增高综合
❖ 肌炎表现
主要侵犯四肢近端横纹肌,出现四肢肌无力,伴肌 群疼痛和压痛
以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为特征 肩胛带、骨盆带肌最常见 其次为颈肌、咽喉肌,呼吸肌受累少见 面肌及眼轮匝肌受累罕见 约50%的患者可伴肌痛、肌压痛或运动痛
▪ 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上肢平举、上举困难 ▪ 骨盆带肌及大腿肌: 抬腿困难,坐下或蹲下起立困
时男女比例可高达1:10 ❖ 儿童或肌炎伴恶性肿瘤时,男女发病比例接近1:1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病因
❖ 遗传因素 ▪ HLA-DR3阳性者患炎症性肌病风险较高 ▪ HLA-DR52与抗Jo-1抗体阳性有关 ▪ HLA-DR、DR6和DQ可能与包涵体肌炎关系密切 ▪ IIM可能还与TNF-α、IL-1、TNF受体-1以补体C4、C2相 关基因有一定关联性
U1RNP
Ku
19
有关自身抗体检查
❖ 肌炎特异性抗体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
▪ 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ARS)抗体
• 目前发现的抗ARS抗体有针对组氨酸(Jo—1)、苏氨酸、丙氨酸、 氨基乙酰等氨酰基合成酶的抗体10余种,其中抗Jo-1抗体最常见 也最具临床意义
• 抗Jo一1抗体在PM/DM中阳性率为10%-30%
▪ 抗ARS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有发热、肺间质病变、关节炎、 雷诺现象和“技工手”等临床表现而被称为“抗合成酶 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
▪ 部分ASS并不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也有的ASS可以无 肌炎的表现
▪ 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
•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胸膜炎、吸入性肺炎等 • 严重者可有急进型肺泡炎
– 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等
▪ X线检查
• 在急性期可见毛玻璃状、颗粒状、结节状及网状阴影 • 在晚期肺纤维化X线检查可见蜂窝状或轮状阴影
肺部受累是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是影响PM/DM预后的重 要原因之一
一般实验室检查
• 抗SRP抗体主要见于PM,阳性率约为4%-5%
• 以往认为抗SRP抗体阳性者常在秋冬季发病,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严重 肌炎,且常伴有心脏受累;无肺间质病变和关节炎;对激素及免疫抑 制剂治疗反应差,预后较差
❖ 血清肌酶升高
▪ CK、AST、LDH、ALT、醛缩酶
❖ 肌电图
▪ 呈肌源性改变
❖ 其他
▪ 24小时尿肌酸增加 ▪ 抗Jo-1抗体、抗Mi-2抗体(+)等
关于肌酸激酶(CK)检测
❖ CK是肌肉炎性损伤的标志酶,最敏感,可用于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 指标
❖ 对CK评价需注意以下几点 (1)血清CK水平可不增高: ①血清中存在CK抑制物; ②疾病晚期肌肉严重萎缩; ③少数早期病人。 (2)CK改变非PM/DM所特有,其他肌损伤、肌肉病变也可出现:剧烈运 动、癫痫发作、低氧、钝挫伤、心肌梗死、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甲状 腺功能低下、肿瘤等; (3)CK活性受药物的影响:酒精、降脂药、青霉胺等; (4)糖皮质激素本身可以使CK水平降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酸酶常可明 显下降,但不一定出现肌力改善。
▪ 细胞免疫异常-PM ▪ 体液免疫异常-DM
临 床 表 现(1)
❖ 皮肤表现
▪ 双上睑水肿性紫红斑:
具有特征性;上胸V字形区红斑
▪ Gottro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疹:
手指关节、肘关节和膝关节的伸侧紫红色斑疹、 斑片、斑丘疹和丘疹,表面覆有粘着性鳞屑
▪ 皮肤异色病样改变:
同一部位同时存在色素沉着、减退或脱失、毛细 血管扩张等
❖ 感染 ▪ 病毒(柯萨奇、EB)、弓形虫等
❖ 免疫异常 ▪ Jo-1、Mi-2抗体等与IIM有关 ▪ PM/DM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
❖ 肿瘤 ▪ 皮肌炎患者常合并恶性肿瘤, 肿瘤有效治疗后,皮肌炎 可缓解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 目前认为,IIM发病可能是机体在多种因 素的作用下出现细胞免疫功能和/或体液免 疫功能异常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