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1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意义:采样的正确与否,是检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6
食品的种类繁多,且组成很不均匀。
不管是制成品,还是未加工的原料,即使
是同一种样品,其所含成分的分布也不会
完全一致,如果采样方法不正确,试样不
具有代表性,则无论操作如何细心、结果
如何精密,分析都将毫无意义,甚至可能
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7
要求:
1. 采样时,必须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以确保所采样样品能代表整个供试材料的平均 组成。 2. 采样时 • 认真填写采样记录,写明样品的生产日期、批 号、采样条件、方法、数量、包装情况等。 • 外地调入的食品还应结合运货单、商检机关和 卫生部门、厂方化验单等,了解起运日期、来 源地点、数量、品质及包装情况。 • 注意其运输及保管条件,并填写检验目的、项 目及采样人。
5.禽类 去毛及内脏,洗净并除去表面附着水,
纵剖后将半只去骨的禽肉绞成肉泥状。
***检测农药残留量的同时应进行粗脂肪的测定
6.鱼 每份鱼样至少三条,去鳞、头、尾及内脏
后,洗净并除去表面附着水,纵剖取每条的一
半,去骨、刺后全部绞成肉泥状,混匀。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二、 样品的预(前)处理
2.1
• 总的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
①消除干扰因素,即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被测 组分的测定; ②完整保留被测组分,即被测组分在分离过程中 的损失要小至可忽略不计; ③使被测组分浓缩,以便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④选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应简便。
49
• 被测组分的损失可用回收率来衡量:
•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被测组分的含量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 质量分数 ω大于1%的组分,回收率应大于99.9%; ω为0.01%~1%的组分,回收率应大于99% ω<0.01%的痕量组分,回收率为90%~ 99%
• 预处理的原因: 这些金属离子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结合成为难溶的或难于离解的有机金属化 合物,使离子检测难以进行。
52
• 预处理的机理: 在测定前必须破坏金属离子与食物中 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结合,使被测组分 释放出来。 • 破坏有机质的方法: 根据具体操作的不同,可分为干灰化 法和湿消化法两大类。
50
2.2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五、离子交换分离法
六、沉淀分离法 七、皂化法和磺化法
一、有机物破坏法
二、溶剂提取法 三、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四、色层分离法
八、浓缩
51
(一)有机物破坏法
• 测定目标:
食品中存在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有些是食 品的正常成分,如K、Na、Ca、P、Fe等;有些 则是在生产、运输或销售过程中由于污染引入 的,如Pb、 As、Hg等。
• 样品预处理:为了方便分析与测定对样品进行 的消化、提取、去除干扰、浓缩等 • 预处理的目的及意义 1、食品分析多数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是在液体 环境下进行的。 2、样品中的成分较复杂,某些成分的存在会严重干 扰待测成分的分析与检测。 3、某些待测成分被包裹在其它大分子物质中,难与 试剂反应。要经过处理才能将待测物质释放出来. 4、某些待测成分含量较低,直接检验时化学反应及 仪器分析的灵敏度达不到,难以将待测成分检验 48 出来,因此要进行浓缩。
本节完
29

• • •
第二节
分析试样的制备与预处理
• 一、试样的制备
(一)常规食品样品的制备 (二)测定农药残留量时样品的制备
• 二、试样的预处理
(一)有机物破坏 (二)溶剂提取 (三)挥发与蒸馏 (四)色谱分离 (五)离子交换 (六)沉淀分离 (七)皀化与磺化 (八)浓缩
30
一、试样的制备
• 样品的制备: 是指对所采取的样品进行分取、粉 碎、混匀等过程。 • 由于用一般方法取得的样品数量较多、颗粒过大 且组成不均匀,因此必须对采集的样品加以适当 的制备,以保证其能代表全部样品的情况并满足
14
(1)简单随机抽样 整批待测食品中的所有单位产品都以相同
的可能性被抽到的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又
称单纯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 实行简单随机抽样有困难或对样品随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已经了解时,可采取每隔一 定时间或空间间隔进行抽样,这种方法叫系统 随机抽样。
15
(3)分层随机抽样
• 按样品的某些特征把整批样品划分为若干 小批,这种小批叫做层。如每一生产班组 • 同一层内的产品质量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各层间特征界限应明显。 • 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产 品,然后合在一起即构成所需采取的原始 样品,这种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
c.液体样品
如鲜乳、酒或其他饮料、植物油等,充分 混匀后采取一定量的样品混合。用大容器盛装 不便混匀的,可采用虹吸法分层取样,每层各 取500mL左右,装人小口瓶中混匀后,再分取 缩减至所需数量。
24
(2)散装固体食品
可根据堆放的具体情况,先划分为若 干等体积层,然后在每层的四角和中心分
别用双套回转取样管采取一定数量的样品,
21
a.固体食品
如粮食和粉状食品,用双套回转取样管
插人包装中,回转180o取出样品。每一包装
须由上、中、下三层取出三份检样,把许
多份检样综合起来成为原始样品,再按四
分法缩分至所需数量。
22
23
b.稠的半固体样品
如动物油脂、果酱等,启开包装后,用采 样器从上、中、下三层分别取出检样,然后混 合缩减至所需数量。
34
表1 标准筛的筛号与孔径大小
35
36
4. 罐头类
• 水果类 在捣碎头、鱼刺及调
味品(葱、姜、辣椒等)后再捣碎、混匀。 • 制备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易挥发性成分的逸
散和避免样品组成及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7
(二)测定农药残留量时样品的制备
1. 粮食 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取20g粉碎,全
18
2. 具体样品的抽取方法
采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按
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所规定的方 法进行。
19
(1)有完整包装(桶、袋、箱等)的食品 首先根据下列公式确定取样件数:
• 式中,n为取样件数;N为总件数。
20
从样品堆放的不同部位采取到所需的包
装样品后,再按下述方法采样。
三层五点法:
• 教学重点:
–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教学难点:
–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方法; – 样品的预处理。
4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三、采样的注定事项
5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 定义:采样是指从整批被检食品中抽取一
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供分析化验用。
• 采样是食品分析的首项工作。
33
3.固体样品
• 可视情况采用切细、捣碎、粉碎、反复研磨等方 法将样品研细并混合均匀。常用的工具有研钵、 粉碎机、绞肉机、高速组织捣碎机等。 • 需要注意的是,样品在制备前必须先除去不可食 用部分,水果除去皮、核;鱼、肉禽类除去鳞、 骨、毛、内脏等。
• 固体试样的粒度应符合测定的要求,粒度的大小 用试样通过的标准筛的筛号或筛孔直径表示,标 准筛的筛号及筛孔直径的关系见表1.5。
53
1. 干灰化法
• 干灰化法的机理:
干灰化法是将样品在高温下长时间灼烧,使有
机质彻底氧化破坏,生成CO2 和H2O逸出,而与有机
物结合的金属部分则变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灰化温度 灰化时间 一般为500~6000C, 灰化完全为度(恒重), 4~6h。
54
• 干灰化法的优点: 破坏彻底、简便易行、消耗药品少, 适用于除Pb、As、Hg、Sb以外的其他金
8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一)样品的分类
(二)采样的数量 (三)采样的方法
9
(一)样品的分类
• 样品一般分为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三种。 • 检 样:从整批待测食品的各个部分所采取的 少量样品。 • 原始样品:把质量相同的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 •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 供分析检验用。
• 缺点: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酸雾和刺激性气
体,对人体有害,因此整个消化过程必须在通 风柜中进行。
57
湿法消化的种类
敞口消化
• 湿法消化
消化罐法 微波消化
58
• 湿消化法的方法
常用几种强酸的混合物作为溶
剂与试样一同加热煮解。 • 常用的强酸 如硝酸-硫酸、
硝酸-高氯酸、
硝酸-高氯酸-硫酸、 高氯酸(或过氧化氢)-硫酸等。
欢 迎 大 家 回 来
1
2
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三、具体抽样方法 第二节 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 一、样品的制备 二、样品的预处理 第三节 样品的保存
3
• 教学目的:
– 理解样品采集的定义、意义及要求; – 掌握样品的分类及样品采集的的数量和方法; – 理解采样的注意事项; – 掌握分析样品的制备; – 掌握样品的保存;
26
27
(4)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 根据批号连同包装一起采样。 同一批号取样数量
250g以上包装不得少于3个 250g以下包装不得少于6个
28
三、采样的注定事项
• 1、避免污染,保持清洁 采样工具、容器要清洁, 避免带入新的污染物。 测苯并芘,不能用石蜡封口; 测汞不能用橡胶塞; 测铅不能用含铅橡皮膏。 2、防止成分变化 防止样品吸潮及水分挥发, 防止成分发生变化及分解。 测定VB2时要避免紫外线 3、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分别存放 不同类别、感官差异较大的食品要分 别存放。 5、标识明确、做好登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