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家课件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家课件
《文学杂志》除了重视对中国古典 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外,更倾向于现 代主义的传播于试验,表现出明显 的现代主义色彩。 它曾大量刊登西方现代派作品,广 泛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极力推崇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现代主 义“试验性作品”提供发表的园地, 培养了一批以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 为主的现代派小说作者群。
一、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
1、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概述
“现代文学社”的成员是一批富有生机、壮志的年轻 大学生,他们以创建和实验现代派文学为使命,向 台湾文坛拓荒挺进。 他们的创刊宗旨是: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 术学派与潮流,批评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 品;试验、摸索,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表现 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用试验和努力得到历史的 承认;尊重传统,但不模仿传统或激烈地废除传统, 不过为了需要,可以做一些“破坏的建设工作”。
热衷于性爱冲突和同性恋;艺术上尚不成熟。代表作有
《金大奶奶》和《玉卿嫂》。
自《芝加哥之死》以后,白先勇后期的小说创作逐渐成熟, 《台北人》标志着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白先勇的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学起步,中间‚西化‛,后又 回复传统,并能娴熟地融铸中西文化,形成自己独特鲜明 的创作风格,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2、现代派小说的发端 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于诗歌领域。 1953年诗人纪弦创办了《现代诗》杂志,到了五十年代 中期,在《现代诗》的基础上成立了《现代诗社》,从 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派阵容, 现代主义的浪潮不久就从诗坛扩大到文学的其他领域, 受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对现代派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起作 用的是《文学杂志》、《现代文学》、《笔汇》、《文 星》、《皇冠》、《小说新潮》、《中外文学》等刊物, 其中《文学杂志》、《现代文学》的作用尤为重要。
2、白先勇小说创作成就与特色
(1)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白先勇的小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国民党官僚的晚年生活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兴起,揭露台湾上流社会种种丑陋的内幕, 如《国葬》、《梁父吟》、《思旧赋》、《游园惊 梦》、《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等;二是描写台湾下层人民生活的,如《孤恋花》 等;三是描写乡愁,特别是‚文化乡愁‛,如《花 荣桥记》、《芝加哥之死》、《那片血一般红的杜 鹃花》等。
但是因为他热爱水利,想在长江三峡建立一个大
型的水利工程,于是他到台湾成功大学学习水利
工程。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毕业。
1963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
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
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讲授中国语言文学课程。
(2)创作概述 白先勇被台湾文学史评论家夏志清称为是‚当今文坛留下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 与代表作家
重点 正确理解现代派小说创作在台湾文学史中的 地位,掌握代表作家们的创作成就与特色 第一节 现代派小说创作概况
一、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历史发展 1、历史文化背景 台湾现代派文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 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于五十年代初,兴于五 十年代末,盛于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台湾当局在政治上虽然施行高压政策, 但在经济上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措施。到六十年代中 期,台湾的经济结构由保守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化为 开放的资本主义经济。随之,西方的各种文化、文 艺思潮也进入到台湾。
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掉, 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 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 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思旧赋/梁父吟/孤恋花
/花桥荣记/秋思/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游园惊梦/冬夜/ 国葬)最具代表性,成为台湾文学经典作品之一。
白先勇的创作以1964年在美国创作的《芝加哥之死》为界,
分前期和后期。
其前期创作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很大,有浓重的个人
色彩和主观幻想成分;作品中人物多是畸形的、病态的,
白先勇(1937——)
一、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
1、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概述
(1)作家介绍
白先勇(1937年-),笔名白黎、肖雷、郁金等,生于南宁,不满
周岁迁居桂林。父亲白崇禧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出身 于广西富商家庭。他的童年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先后迁徙流 亡于桂林、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1948年到香港上小学, 1952年去台湾上中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
‚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
的——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 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 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 国的记忆的总合,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的想得厉害。‛
总的来说,白先勇的小说创作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 涵,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无常感。 他的《台北人》系列,从侧面提供了一部由盛而衰的民 国史:《梁父吟》侧面表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冬 夜》侧面表现了五四运动;《岁除》侧面表现了抗日战 争;《一把青》、《国葬》侧面表现了国共战争。
几篇值得后世诵读的作品‛的重要作家。
他自1958年发表处女作《金大奶奶》开始,现已出版短篇小说 集《寂寞的17岁》、《谪仙记》、《纽约客》、《台北人》、
《游园惊梦》、《孤恋花》、《骨灰》等,长篇小说《孽子》、
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等。其中《台北人》 (包括十四个短篇: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籍台湾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对这个时期的 社会、文化背景作过这样的论述:‚‘国 民’政府是根据一种政治神话——他们将 ‘收复大陆’——进行统治的。国民党政 府全面树立权威的手腕,不是使人悚惧无 言,就是进一步导致人们政治上的淡 漠……无论是从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本地的 作家,都逐渐内向起来,沉浸于个人感觉 的下意识的和梦幻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