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网状结构
释放
冲击性脉冲
投射
大脑皮层
兴奋 觉醒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二)脑干网状结构 作用: 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可 以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 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边缘系统: 由大脑半球内侧的大脑皮质(边缘叶、扣带 回、海马回等)和深部结构(杏仁核、下丘脑 等)以及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下组织构成的一 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1)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 某些特征
(2)从产生上来看,随意后注意是在随 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3.随意后注意
作用: 帮助人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 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 外的刺激。 如:考试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2.随意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对人格的依从性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 一种特殊形式。 特点: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边缘系统:
“注意神经元” 不对特殊通道的刺激作反应,而对刺激的每 一变化作反应.因此,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 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的刺激不 再进行反应.它们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是保证有机体实现精确选择的行为方式的重要 器官。
3.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 含义: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 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作用: 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3.分配性注意 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 化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一、基本概念
(四)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人的注意可以调节或控制人的活动朝向 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 转移。
一、基本概念
(四)注意的功能
负启动(negative priming)
一、基本概念
(四)注意的功能
对于”负启动效应”的解释: 这种现象跟人的注意有关,在对启动刺激进 行加工时,注意在对目标字母进行选择和识 别时,抑制了忽略字母的激活,即,被试没 有注意忽略字母。 所以,被试要对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刺激进行 识别,就要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 运动变化
其次,人本身的状态 再次,期待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 (3)不随意注意的作用 积极作用: 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 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消极作用: 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 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 (1)含义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 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 动中,人的积极主动水平很低。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首先,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二、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2.随意注意 (1)含义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随意注意的过程中,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意 志努力,自觉、自动地将自己的心理资源指 向特定目标,并能够克服一定干扰,使自己 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这一目标上。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衰减理论与过滤器理论的相同点:
1.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 系统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一个 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 2.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 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 一步的加工、处理。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 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有限
新刺激
未被注意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2.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 认 知 加 工
自动化加工 automatic processing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controlled processing
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 注意,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 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 工过程,形成后较难改变 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 注意的参与,可随环境的 变化而不断调整
指向性 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
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当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一个对
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关系: 区别: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 强度或紧张度 联系: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缩小 了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功能 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
注意的神经机制
朝向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选择功能
过滤器理论
衰减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 1958年 主要观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度的,当 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 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 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信息 就被阻断在它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提出,诺尔曼加以完善 主要观点: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 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 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 反应阶段。 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 论。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一)朝向反射
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由 情景的新异性引
起 条件反射实验 身体的变化
作用: 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并 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 任务
在朝向反射时身体出现的变化
局部运动反应 动物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抑制 一般运动反应 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 脑电(EEG) 皮层失同步的觉醒模式 血管变化 心率 皮肤电活动 呼吸 瞳孔 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 通常变缓慢 出现皮肤电反应 呼吸短暂停止,然后出现短暂的深呼吸 瞳孔扩散
大脑额叶受损的病人 ——不能将注意集中在所接受的言语指令上 ,也不能抑制对任何附加刺激物的反应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拉贝奇(1997): 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 1.认知对象或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
2.能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
3.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选择注意对象、提 高激活水平,并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 )。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二)脑干网状结构
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 神经网络 神经元细胞的特点:
轴突较长,侧枝也较 多,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 经元形成突触,从而引起 周围细胞的广泛兴奋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二)脑干网状结构 工作原理: 感觉 信号 感觉传导通路 皮层感觉区
感觉通路上的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