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由于“不欲”含有 “克己”之意,按“克 己复礼为仁”的说法, “不欲”含有可达仁之 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 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 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 的培养目标。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 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 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 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而在两者关系上,。因此,他对执政 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那就是“以身作则”。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 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 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 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 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 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 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 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执中、中庸的观念与“仁”也有 密切关系。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 说明“中庸”,认为“射”的“中” 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 必须“反求诸其身”,己心正则己身正, 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这 里谈“中”,谈怎样才能“中”,实 际上已经揉进了“仁”的观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
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 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 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至于父子、兄弟、朋友 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 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 调以“中”来建“和”。他是通过“和”与 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在《学而》中,他 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礼的 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辨异”,即区分贵贱尊 卑社会等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分别 辨异功能,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不太和谐。 因此,很有必要引进一个平衡性原则,这就 是有子说的“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和为贵——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中庸即“治中”,目的是守礼 。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 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 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 其中”意思相同。 “中庸”也就是“用 中”。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 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 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 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 恰当适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 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 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 义就是守礼。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 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 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 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 “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 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 矣。”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 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 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因材施教——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 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 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 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 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 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 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 和行道的德才。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 当增损以益当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换句话说,“执中”应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 而内心的“执中”就是仁。正己好比 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 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 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中庸”的实质是 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孔子对“中庸”原理的实际应用, 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求“中”之方, 首先在于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 接点来确定,寻求双方在更高层次上 的平衡。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五节 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主讲:万 平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 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 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如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 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他既 不是简单地站在求富的立场,又不是简单 地设法去贫,而是提出了一个“义”字, 用“义”作为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 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更 高层次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其次,避免“过”与“不及”。 “过”与“不及”是事物趋于极端的 表现,必须通过“执中”来维持事物 的平衡。因此,孔子提出要避免过与 不及。在政治行为上,更要避免过与 不及。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实现“和”的途径便如《中庸》所 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 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有 用其中于民。”这里,执其两端而用其 中于民便是求“和”的途径,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和”就是“中”。所以, 正是在孔子这里,初步实现了“中”与 “和”的融合,形成了“中和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 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 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 产,节俭财用。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 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 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 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 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 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