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评价体系方案

多元评价体系方案

课改背景下多元评价方案的建构彭州市五区片课改实验研究总课题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切着眼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育人的质量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心灵,教育的评价需要一种崭新的、科学的、促进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

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高考指挥棒”式评价方式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评价,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此,我们就必须建构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的多元评价体系。

我区片课改教研联组在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中,建构的一种符合我区片小学的教师、学生、课堂的多元评价体系。

具体评价方案如下:一、教师的多元性评价新课程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评价是以增强教师危机感、责任感和内驱力的手段的一种评价方式。

其目的是变以往的学校“要我做”为教师自身的“我要做”,“我会做”,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1、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以及教学常规的执行、完成基本教研任务。

2、发展性目标,主要包括学历进修目标、理论学习目标、业务学习目标、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研究目标考核教师专题教研、举办专题讲座(或汇报活动、汇报课)、指导青年教师的情况;指导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和转化“潜质生”情况。

3、教师互评,包括职业道德、教学工作、研究素养、总体评价。

重点考察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及该教师在同事心目中的满意程度。

4、家长社会评价,包括师德,工作能力,总体评价,检测该教师以上各方面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的满意程度。

(二)、评价实施原则1、发展性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目标。

2、自主性原则:教师教学工作目标中的发展性目标,由教师依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自主确定。

3、激励性原则:教师评价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

4、开放性原则:教师评价以教师自主确定目标开始,由家长、教师自己和学校评价相结合,体现其开放性。

5、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评价的基础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采用定量评价,其中发展性目标“上不封顶”,而教师互评和社会家长评价采用定性评价。

(三)、评价实施的一般程序自我鉴定鉴定目标责任落实自我规划自我考评部门同事评学校考评(四)、教师评价管理1、期初。

教师进行自我规划,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学校与教师本人商谈,鉴定目标责任书;学校认真检查、指导教师学科计划的制定。

2、中期。

定期不定期检查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检查教师执行工作计划的情况;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商计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确定后阶段的工作目标;收集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中的困惑、意见和建议。

3、期末。

学校对教师进行目标考核,参与评价的主体为:教师本人、教研组、教导处、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学校在自评、他评的基础上结合平时检查记载予以综合评定。

(五)、教师评价的实施重视与接纳生成性、发展性目标。

教师的发展性目标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期初自主确定的,一种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新生成的,无论哪种情形,都因凝聚了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而达成,都应该作为教师的工作绩效绩纳入记载和期末考评。

二、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教学多元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应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课改实施后,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建立。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评价。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新课程的评价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与综合性评价。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一改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像,评价学生,除了让老师和他人评价外,还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评价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在各个时期的的进步状况。

三、学生的多元评价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指出的“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学习素养”的评价目标,采用了成长记录的方式,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起,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起名为“成长的足迹”,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科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档案袋的内容1.每月评价表“我长大了”。

在每月评价表中,“芽、苗、花、果”代表本学期的四个月,象征着学生月月在成长。

教师本着及时、适度、灵活的激励原则,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评价形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评出“优、良”等级,记录学生学科学习的轨迹。

这样,既成为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参照,又为学生的学习定标,激发其不断进步。

如在徐×ד成长的足迹”课堂发言记录中,九月为“良”、“十月为“良+”、十一月为“优”、十二月为“优+”,可以看出,她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是在鼓励中不断进步的。

反之,如果学生看到自己在其中一项评价退步时,就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引起学生的重视,促使学生及时改正。

2.单元测试卷《学科园地》。

这是每月对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的检测。

《学科园地》是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学生自评,以“我会写”“我会连”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评价,“听我读”“听我说”等形式,检验学生听、说、读、背;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请家长参与,调查学生课外学习;教师寄语,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联系本。

教师与家长不定期地进行书面交流,相互了解学生的课内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加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4.成功的作品。

让学生自己收集最满意的作业、画、手工制作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

5.获得的奖励。

如小红花、奖状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价。

在小组评价中,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分析,教师主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情况,关注全班出现的共性问题,适时地指导点拨,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绝不包办代替。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检查识字的情况,对于不认识的字大家互动帮助,教师只是对出现的共同认为难掌握的字,加以指导点拨。

这样有的放矢地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面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应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平时成长记录;既测查知识,又测查能力,同时还要测查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记录学生平时表现、兴趣、潜能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民主性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把学生当做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学生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现象,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力。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个性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或进步之处,及时给予评价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成绩,而这一点成绩必定会促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努力,以求获得更大进步。

如激励大胆发言时,教师这样评价:“你的观点我同意,可是你发言时声音得响亮些,要不我们都要带助听器了。

你大声地再说一遍好吗?”在评价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自评、互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收集有意义的材料、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尊严、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优缺点),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三)、操作方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仅仅依凭一、两次测试就认为能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学科水平的做法往往会出差错。

我们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科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期末我们又进行学科实践综合内容的笔试,对学生本学期的学习状况评出星级。

这样,既详细地记录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又全方面地测出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

2.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个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的评价形式,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每月定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劳动、卫生、行为习惯等加以评定,评出等级;建立联系本,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又能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矫正性的信息反馈。

例如,在《学科园地》的测试中学生先自我答卷,开始“四级评价”。

一是自我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