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世官制
特
点
评
价
下层人士一般 先秦时期 官位世袭 没有参政的机会。 百姓不得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察举制 秦汉至魏 以官举士 (九品中 晋南北朝 权操于上 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 明清时期 考试选 官制度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局面,为中下 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 了机会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思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考: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与 强 化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秦朝: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郡监察史 (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州设刺史
汉朝官服
(3)唐朝:御史台
(4)宋朝:提点刑狱司
(5)元朝:御史台 (6)清朝:都察院 2、评价 (1)积极性: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防止 官员贪脏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 (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实际效能 有限。
(萌芽—确立— —巩固— —完善— —加强——强化、顶峰)
3.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中贯穿着两对矛盾
(1)君权与相权之争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与地方矛盾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4.三种制度: 行政制度(中央、地方)、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主体,选官制度 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一、法令出一 ——皇帝制度 1、确立: 秦始皇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国家变成一 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 “奴才”关系。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 “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决策机构
尚 书 令 侍 中 中朝 常 侍
皇
帝
执行机构
御 史 大 夫 九
丞 相
太 尉
卿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特点: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 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成熟)。
二、君权与相权之争
1、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
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怎样的
措施限制相权?
二、君权和相权 (一)汉代帝相矛盾的发展 (1)汉初,丞相位尊权重
(2)汉武帝削弱相权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设“中朝”压制相权
汉武帝
材料: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 相12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 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 是从而已。
安 石 (1069 )
年 任 参 知 政 事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中书门下(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院(使) 三司(使) 副相 分行政权 分军权 分财权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归纳:相权 的演变
唐 宋
明
三省六部制 增参知政事
废除丞相制
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略)
专制主义:皇帝独掌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地方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无任何独立性
2.演进过程
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
二、君权与相权之争
你知道右图是哪些皇帝吗?
他们当中谁的话拥有更绝对的
权威呢?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 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 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 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 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 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 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 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 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宰相大臣由坐-站-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
时 代 的 反 思 1、专制政体易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败之风
2、健全监察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 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 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4)积极性: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 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 套)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 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 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元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演进
特点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增“参知政事” 行省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
?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政治机构的设置不 断完备。 2、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 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 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 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1)秦代:郡、县 (2)汉代:州、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制) (3)唐代:道、州、县 (4)宋代:路、州、县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 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吏部 中书省 草拟 户部 礼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皇 尚书省 执行 帝
门下省 审核 政事堂 议政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三)宋代: 相权进一步被分散 (1)设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 力 王 (3)枢密院 分军权 (4)三司使 分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