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专业: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张鑫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探究东坡的心境与情怀
观东坡一生,可知他绝对是位命途坎坷,多灾多难的苦命文人。

众所周知:“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

”在崇尚文人的宋朝,士大夫绝对是受人尊重并极其风光的职位。

可偏偏东坡却是第一个差点被推上断头台的犯人。

因“乌台诗案”,42岁的东坡被流放黄州,由万人景仰的朝中大臣沦落到众人皆“避而远之”的卑微小吏。

种种打击,他怎么可能无一点羞愧之心,挫败之感。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也无法造就东坡后来在词史上的辉煌。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写诗,写大文章有些顾忌,故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

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现世的纷扰,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能回到纯文学角度,开始探寻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寥寥几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此文重点在于对东坡描写月光之景的空灵,以及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感慨的理解。

想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和他此前所作的两篇前后《赤壁赋》及黄州时期
的词作联系起来了。

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随着问题去一一探寻东坡的内心世界。

①本文惜字如金,却为何对时间作了如此详细的描述?
②东坡为何看到月光如此激动?
③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张怀民?
④景物描写的意图与意境之美?
⑤最后一句抒情之语如何赏析?
第一个问题,全文共85个字,时间叙述占据10个字。

说明那段时间对作者而言很重要。

元丰六年,是东坡流放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和刚被贬谪之时大不相同了,刚来的时候,东坡还处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顾忌和幽怨哀叹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自名为“东坡居士”之后,他便逐渐把对俗世的愤懑转移到对自然,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之中了。

元丰五年之后,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气,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隐逸情怀。

所以东坡在此突出时间也许是他想表达自身变化的“有意之为”。

第二个问题。

在中国,月亮必是古代文人所离不开的抒情对象。

思乡之时要望一望明月,心绪低落之时要与冷月举杯同饮,如若处于欣喜之中,月亮也会变得“完美无缺”。

可见,月光往往是文人心境的折射。

而此时,东坡看到月光照进门洞,即刻便无心入睡而要“欣然起行”,月光对他而言,有何意味呢?我们不妨再看看下一句“念无与为乐者”。

东坡身边不是没有人,他有妻子,还有一群孩子。


对东坡而言,他们只是他生活上的伴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相通的。

很多人应该体会过身边一群人但仍然很寂寞的那种孤独感,东坡比我们更孤独。

他本来是个很喜欢找朋友聊天的人,可是被贬到这样的偏远落后之地,加之很多人因害怕被牵连而疏远他,他的内心是很孤单的,并且是一种沉痛的孤单。

另外,与自己挚爱的弟弟相隔千里不得相见,有故乡却回不去,处在如此荒凉之地而远离当年使自己意气风发的京城……或许这种种一切都是让东坡对月光无法释怀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

黄州人士千万个,东坡却偏偏选中了张怀民。

而怀民也正如他所想“亦未寝”。

他们之间有何种牵连呢?简单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当时的张偓佺同样被贬黄州,与东坡相距不远。

张偓佺曾修建“快哉亭”,由东坡命名,为方便友人间的交往。

可见他们是有相同的孤独感的,既然相遇了,便只能惺惺相惜,苦中作乐。

第四个问题。

刘少雄教授曾说:“东坡的月光是轻灵,但很温馨的。

不是写单一的月光,写月光照遍天地的感觉。

他把冷清清的月光赋予一种人间的情味。

天地虽然冰冷,但有份温情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

”在景物描写中,东坡把澄澈的月光看作了明净的潭水,浮光掠影之间,还有藻荇在轻柔地摇动,多么美妙的意境。

既然被贬至此,黄州绝对不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后人也证明它只有一片荒芜之景。

可在东坡的笔下,黄州完全成了人间仙境:“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虽然此时只有凛冽的月光与孤寂的竹柏,但东坡的心中住着一片大海,到哪里便都
有我爱的景色。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博大的胸襟与旷达的情怀。

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又怎能坚持到如今呢?
最后,也是文章的重难点。

东坡两个问句步步逼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天长地久,夜夜都有月;天大地大,处处是竹柏。

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东坡眼中,为何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他自己也给出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情无关的人。

”东坡想做闲人吗?当然不。

他也羡慕项羽的雄姿英发,感慨自己“早生华发”。

可见他的心里仍是有不甘的。

而后写的前后《赤壁赋》,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间徘徊,如今又以闲人自嘲,虽举棋不定,但还是可以看出他想改变自身境遇的愿望。

而后他随君命升迁,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刘少雄教授说:“宋词,阴柔之中有种韧性,不会舍弃生命,表达出很认真的面对生命的情感。

东坡所面对的东西比我们所晓得的多的多,东坡所表达出来的比较旷达乐天的一面,你要减一分,东坡骗你的,没那么容易解决。

当东坡写到苦难的时候呢,你要多加一分,因为实在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了。

”想当年,自己闻名四海,如今却只能当个“闲人”,人生易逝,就甘愿如此了吗?不,他要像竹柏那样,屹立寒冬而不屈不挠,即便生活给他无穷的打击,但还是要保持自身永不放弃的精神。

再苦再难,仍努力向前,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才是世人敬仰,万世不倒的苏东坡。

参考文献:刘少雄《东坡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