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具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备
其 3.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一
4/5
探究活动报告单
小组成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时间: 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尝试灭火的方法
1.提供的用品: 打火机、剪刀、大烧杯 1 个、小烧杯 1 个(装少量水,贴上标签) 、稀盐酸、碳 酸钠粉末、细沙、蜡烛 3 支(其中两支分别固定在两个大烧杯内) 。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图片、小魔术及背景音乐
展示“钻木取火”的图片。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 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欢乐。 今天老师就利用火给大家带来一段欢乐。 给学生表 演“水中生火”,并配上背景音乐。
二、利用生活实例体会燃烧的对生活的重要性。 (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燃烧?” 学生展开讨论。
五、播放视频《新闻联播》片段,有关“天津大爆炸”报道。 (承上启下)
1. 由事故现场报道, 让学生体会燃烧使用不当的危害,同时报道中提及到 “用沙
土填埋”的方法灭火,得出一种灭火的原理: 隔绝氧气(或空气) 。
2. 由电影《奇幻森林》片段,让学生总结出另一种灭火的原理: 降低温度至着火
点以下。
3. 让学生谈电影 《紫日》片段的观后感, 总结出第三种灭火的原理: 隔离可燃物。
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可燃物
三、由两个问题: 1. 可燃物是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燃烧? 2. 可燃物是不是 点火就可以燃烧?导出教材 P128 页探究实验 7-1.
实验改进 2/5
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四、燃烧的定义(图片展示) 由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小组讨论燃烧的共同特征,并给燃烧下定义。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六、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充分利用视频素材等。
七、教学用品 1、学生分组实验仪器: (每 4 人一小组) 打火机、剪刀、大烧杯( 250mL)3 个、稀盐酸、碳酸钠粉末、蜡烛(短) 1 支、 小烧杯 (100mL)2 个(一个装 50mL水,另一个装半烧杯细沙子, 并分别贴上标签) 2、教师实验仪器:(准备一套) 打火机、酒精灯、药匙、镊子、三脚架、石棉网、大烧杯( 500mL)2 个、大烧 杯( 250mL) 2 个、红磷、白磷、 5%双氧水、二氧化锰、一套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的发生装置、一个抬高仪器装置的展示台。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和灭火》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在生活中, 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 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 并
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 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
4. 探究活动:尝试灭火的方法 Nhomakorabea①提供的用品:
打火机、剪刀、大烧杯 1 个、小烧杯 1 个(装少量水,贴上标签) 、稀盐酸、碳
酸钠粉末、细沙、蜡烛 3 支(其中两支分别固定在两个大烧杯内) 。
②实验记录:
熄灭蜡烛的方法
所利用的灭火原理
③提示: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能快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每个学习小组利用实验篮中所提供的用品,尽可能多的想办法熄灭蜡烛; 用时 5 分钟。
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1/5
欲望。 2. 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 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3.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只有掌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 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教学难点: ( 1)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 2)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 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
所以本次课
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 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能主动地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2.实验记录: 熄灭蜡烛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所利用的灭火原理
3.提示: ①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能快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②每个学习小组利用实验篮中所提供的用品,尽可能多的想办法熄灭蜡烛; ③用时 5 分钟。
5/5
安全常识等内容, 分两课时完成。 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我
把燃烧定义, 物质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
六、播放动画。让学生感受采用不恰当灭火的方法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醒未 成年人不能参与救火!
七、小结:学生谈这一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八、布置课后任务
3/5
九、板书设计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破坏
二、灭火原理
同 1 .可燃物
只 1. 清除可燃物
时 2 .氧气(或空气)
需 2. 隔绝氧气(或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