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考研经验1.英语英语是很多同学尤其是工科同学最头疼的科目,每年的成绩公布以后,我发现死在英语上的同学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数学一百三四十的牛人,多可惜啊。
其实英语并不难。
考研英语要考好有两大法宝——单词和真题。
这两个法宝用好了,起码小分过线不成问题。
单词是基础,不背单词别想学好英语,此处无捷径。
但关于如何背单词却有章可循,我推荐大家背单词用星火的《30篇文章贯通考研词汇》,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词汇书了。
背起来绝对不会枯燥,书中的辨析、例句、词组、插图等让背单词也成为一种享受。
而且钻研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单词,注意积累书中的词组、短语、例句,写作时你也可以大有可为。
(积累很重要,平时见到漂亮的词组、短语、句子一定要找个本记下来,并不时复习,练习造句,这样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了)30个单元只要坚持一天一单元,一个月就可以背一遍,之后还可以缩短周期。
甚至你要觉得时间紧,文章都可以不管,只背篇后的单词。
我就是每天花3---4个小时背一单元这么背下来的,效果很好。
如果真找本词典式的书除了音标就是干巴巴几条注释,且不说枯燥,容易厌倦,就算背了,但这个词你真掌握了么?会用了么?能用来造个句子么?是个动词的话后面跟to do 还是doing ?形容词可做定语还是只能是表语?这些都是一般单词书给不了你的。
而且背单词时恒心和计划很重要,常见有些同学前面背从a背到b就放下了,后来拣起来再从a背,结果前几页翻烂了,后面还是新的,效果可想而知。
关于语法,找本四级的语法书就够了,订好计划,每天看点,主谓一致、时态用法、倒装句、强调句等常用的知识一定要掌握,贵在坚持。
阅读是重中之重,得阅读者得天下已成为共识。
要掌握好阅读,平时扩大阅读量、广种薄收也可以,但要讲效率,还得做真题。
真题阅读决不是做一遍就ok的,要多做,越多越好,好文章要背诵,高频生词要掌握,达到一定境界时是可以体会到老师的思维方式的。
思维方式的问题,正如一位考研前人所说,是一个既容易又困难的问题。
很多同学都能看懂文章却选错答案,还有很多同学对完答案仍旧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考研文章是国外杂志上的文章,考研题目是中国出题人出的。
因此,考研的玄机主要在题目和选项上,这才是出题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
多做几套题,试着用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使自己无限接近出题人的思维方式。
决不要坚持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越琢磨自己的答案,你的思维方式就会越远离考研。
记住,考研选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最佳答案。
如果阅读实在吃力,**的辅导就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徐绽老师会对历年阅读真题详细讲解,总结出的“四大金刚法则”和“十大解题思路”是对付阅读的有力武器,在此指导下,我的阅读只错了4个。
关于写作,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我前面提到了找个小本专门积累好的词组、句子、短语等,并且多加练习。
关于写作频率,大约一周写一篇即可,每次限时40min以内,然后多加修改,因为写得多不如写得精,要不就可能陷入低水平的重复中去,效果反而不好。
到后期就要背一些模板,并且加工修改出自己的模板,毕竟别人的模板总有重复的危险,而且搞不好就显得不伦不类。
徐绽老师的作文辅导是头疼作文的同学值得一报的。
在这里你可以学到作文的四大主力题型和十大功能段落,掌握这些,真正到考场上,你的作文就可以象做完形填空一样,在大量含金量很高的句型中填上你自己根据所给漫画给出的相关词汇,一篇高分文章就诞生了。
如果走上考场再临场发挥,象我们这种水平的学生在考场氛围和时间的压力下要想出妙语连珠的句子恐怕不太现实。
还有一点,就是无话可说时例子来凑。
凑够字数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一眼就决定档次的因素啊。
万一写着写着思路断了,时间又很紧迫怎么办,那就举例子!这点我深有体会。
今年的试题是考团结的。
虽然平时写都是洋洋洒洒200余字,但在考场上却感觉写什么也不合适,无话可说,我便举了个团结制胜的例子,总算凑够了字数。
得分约在15分左右。
其他关于新题型、翻译,将历年真题研究一下就差不多了。
完型填空很难提高,考试时大家可以放到最后来做。
如果你平时用15-20min能对12个以上,那你可以做,否则就放弃吧,全选一个选项你也可以得3分的。
总之英语,一定掌握好单词和真题。
2.政治虽然最开始大家的政治基本都是零基础,但却很少有人去为政治犯愁。
因为大家会觉得这就是一门背诵的科目,没啥技术含量,只要花工夫去背就ok了,所以很多同学往往初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到后期再想背却又发现时间太紧张,背起来太吃力,乱了阵脚。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提早动手,方法适当。
所谓提早动手,指的是在时间宽裕的时候例如现在(4月)就开始动手复习政治。
现在复习,主要不是背诵,即使背过了,你的记忆力也保持不了那么久的,所以要泛读,以理解为目的。
现在大纲还没出来,大家可以先看08年高教出的《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因为大纲的变化是有限的,即使今年改革了,基本内容还是不会变化太大,至少马哲和政经没改革。
先下手为强,这样当别人开始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你已经对整个哲学体系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可以开始第二轮的强化了,这种优势当然是明显的。
所谓方法适当,是指根据各科目的不同特点有区别的对待。
马哲不仅本身在试卷中占最高的分数权重,而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我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贯穿于整个政治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以对马哲,要背诵加理解,理论结合实际。
直接从大纲解析上能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正如李海洋老师所说,只要抓住理论框架、破解核心难点,是不难掌握这门课的,马哲可以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几大块,可以各个击破,其中一些基本原理例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要做到烂熟于心,平时注意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中的事情,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
政经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个是它的理论性,在《政治》考研试卷涉及的各个学科中,它是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学科。
它的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另一个是它的一般性,它虽然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一般性,即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对市场经济是完全适用的,可以用来分析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
关于政经的复习,我是基本上跟**徐之明老师的课来的。
徐老师对政经的讲授风趣幽默、重点突出,列出的强化逻辑图总结性很强,一目了然。
徐老师传授的当代也是深入浅出,总结出的万能答题模式足以应付选做题了。
有了徐老师,你的政经和当代就会豁然开朗了。
关于毛概、邓论和时政,由于牵扯到改革,我不便多说,个人感觉这些科目偏重背诵,只要下工夫有重点的背诵就可以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变数,报辅导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辅导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而消息灵通了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在一些非重点上白费力气,你们说呢?关于时间分配,说说我的经验吧。
我由于起步比较晚,只能多下工夫,9月份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花2-3h阅读大纲解析,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十一的七天上了**的政治强化班,明确了各分科的重点,回去后坚持每天3h左右的时间看政治,这次看的是**的精选实用教程系列,重点比较突出。
并且这次看是以章为单位,结合习题。
我用的习题是考试虫赵宇的《政治核心试题》,其他也行,但须是以章为单位。
这遍看完就到11月下旬了,然后我就买了任汝芬《序列二》,开始按各分科复习。
这遍看完已是12月末,然后买了真题来做,真题建议用恩波王锁明的,讲的很详细,同时用王锁明的《考点狂背》开始狂背。
这样背诵加真题一直做到考试,做真题对于培养切入思路、答题方式都很有帮助。
就这样我拿到了86分的成绩。
不过后期时间确实有点紧张,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提早动手。
3.数学数学是公认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好的科目,能够在4个月左右拿到130分的成绩,我的复习过程堪称高效。
当然本人考数二,不考概率而且高数的内容也相对较少,这是不得不提的有利因素,尽管如此,我觉得对于高数和线代的复习也略有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
总结我的高数复习,得出的结论是重基础+做真题。
首先,数学,最需要强调的是基础。
很多同学不重视基础的学习,反而只是忙着做题,做难题,就想通过题海战术取胜,这是不行的,就像是不会走路的孩子总想直接跑步一样,必然行不通。
我开始先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研究课本,将课本大体读了一遍,由于间隔时间太长,只是走马观花,对全书只是有个大体了解。
然后就用李正元、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开始一页一页地认真钻研。
我觉得这本书比陈文登的复习全书要浅一点,适合基础较差的同学用,基本不用再看课本。
第一遍学全书看得很艰苦,太多的概念公式记不起来了。
而且一些还是高中的知识,例如三角函数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相关的一些公式,高数中都查不到。
我觉得也许数学复习是最考验信心和恒心的吧,但数学毕竟是考研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普遍拿高分的科目,如果放弃数学,就等于放弃考研,我不断给自己打气,还买了高中的数学参考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冥思苦想,直到弄懂,然后用红笔醒目地写在相关地方。
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我听了蔡子华老师的高数辅导,蔡老师的授课高屋建瓴,每章的基本内容既紧扣教材,又有所挖掘,很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很多全书中不懂的地方便茅塞顿开。
坚持了40多天终于看完了第一遍。
这个时候另一个和我同时看完的同学建议我赶紧做400题,但当我翻回第一章再看时,发现已经有些模糊了,于是我决定再看第二遍《复习全书》,这一遍就好受多了,基本的概念弄清楚了,看起来就比较流畅,这一遍我没再留死角,从头至尾地毯式复习。
这段时间又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我那位同学一直在做400题,我曾经迷惘过是否也应该做400题了,但我告诫自己公认恰当的复习方法不一定就适合我,我的基础还很不够,绝对不能盲目随大流。
当我第二遍复习完复习全书的时候,时间已经到12月下旬了,离考研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我于是决定不做400题,直接开始钻研真题。
真题用的是陈文登的《考研数学十年真题点评》。
真题也是不能留死角的,每套我都是严格按照3个小时的要求做的,开始做也就90分左右,然后对错题深入研究,对相关知识再下工夫弄懂。
十套真题研究下来离考试就剩四五天了,我又将错题研究了一遍就上考场了。
我深刻体会到,没有绝对好的复习方法,只有适不适合你的方法。
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还有,复习全书加历年真题是最重要的法宝,掌握好了,一样可以拿高分。
当然如果时间充足,适当做一些难度稍高的试题,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对付考试更加游刃有余,但决不能片面追求高难度,甚至忽略基础,因为考研试题不会太难,而且主要考察的是基础。
关于线性代数的复习,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大家找李永乐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