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分钟后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生:我找了两处可喜之事,一喜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总结为“花木增胜”,花木等一些植物可以增加项脊轩的生机,使得归有光可以安心在这里读书。
师:概括地特别有文言感“花木增胜”。
还有吗?生:再就是作者悼念亡妻,在文章最后两段,“悼念亡妻”师:可悲之事还有吗?生:我找到了“祖母厚望”(教师板书)。
在第二段这里师:非常好,概括地也很准确。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第二段找到了两个可悲之事,“诸父异爨”和“祖母厚望”。
其实这一段还写了一个人,谁还找到了?生:(举手)我读到了一个老婆婆怀念他的母亲师:好的,浓缩为四个字。
生:呃.....师:主语是?老婆婆就概括为文中的?生:(齐声地)老妪师:再概括为四个字生:(齐声地)老妪怀母(教师板书)师:同学们已经找的很完善了,“多可喜,亦多可悲”,可见本文重点写的是?生:可悲之事师:是啊,文章的感情是写出来的,是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去体会的。
这就是文章不厌百回读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来读这些可喜可悲之情。
教师念诵读提示(略)同学们很快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出感情。
生:(积极饱满地)开始诵读。
5分钟后师:看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啊,相信一定有一些细节深深打动了你。
清代的黄宗羲在读此文时就曾说过“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请同学们找一处深深打动了你的细节,读给你的同桌听(幻灯片展示内容)。
学生(认真)地听,并很快和同桌投入了互读环节。
3分钟后生: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师:读了两个人的(母亲、祖母)生:(不约而同地鼓掌)师:好,谁再来试试?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表现了他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师:能深入地分析一下吗?生:就是,他的妻子死的那年种了一棵树,现在长得像伞一样,师:妻子已经不在了,那么这棵树成为了一种生:情感的寄托师:传达了一种......生:(齐声地)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情感师:含蓄而深沉。
其实还有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句写了对孙儿的期望。
师:嗯,写出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
其实,这一处,刚才孙同学已经读过了,我认为还可以读得更好,谁再来试一下生: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里他的母亲对他们嘘寒问暖。
师:其实反映了他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嘘寒问暖。
这些表现在一些细节,是哪些细节呢?生:通过语言表现的师:是的,有语言,还有没有生:“娘以指扣门扉”师:对,这是...生:(齐声地)动作描写师:“以指扣门扉”“扣”说明敲得生:(七嘴八舌地)很轻、很小心师:有语言,有动作。
并在在“老妪怀母”后板书“语言、动作”师:还有没有,还有想读的同学们生: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师:你读的真好,(掌声热烈地)谢谢师:这里也同样写了祖母的一些.......生:(齐声地)语言和动作师:在“祖母厚望”后板书“语言、动作”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前面作者在写他幼年的时候同样也写到了“哭”,“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那个哭,是压抑在心里面难以表达的,那在祖母这里为什么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样是哭,但情感的爆发度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能来谈谈吗?生:前面那个哭,是因为年幼而思念母亲,通过老妪的回忆来思念自己的母亲,再后来长期读书一直没有成效,他的内心一直是很压抑的,就在那个哭那里,一下子爆发了出来,最后这个“哭”比前面那个“哭”在情感上更有爆发度。
师:其实这里,归有光身上背负着一种家族的重托,我们知道归有光科举仕途师很坎坷的,所以这里他肩负家族厚望但是没有实现,所以他每每想起祖母来看他读书的时候,就觉得辜负了那种期望,内心自然非常悲痛,所以这个哭就把他的压抑、愧疚、伤心一起释放了出来。
师:最后这里,我们再来一齐读一下。
生:(齐声地)“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师:好的,同学们读祖母和母亲的比较多,后面其实还有很长一段文字来写他的妻子的。
谁再来读生: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师:哦,他的妻子新婚后回娘家,回娘家后给她的小妹妹们讲归家这个书屋的故事,他的小妹妹们应该是很很....生:(七嘴八舌地)很好奇,很调皮,师:所以应该读出那种俏皮的味道,那种语气你再来试一下生:“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后面那他的妻子亡故那里又该怎么读?连起来试一下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师:两位同学读得很缓很慢,读出了悲的感觉。
通过读这些细节,同学们应该发现了,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情感很真挚,语言很质朴。
他的这些情感就融在了一滴一滴的细节里。
在(悼念亡妻后板书“细节”)师:这些细节有语言、有动作,还有结尾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物,其实呀,我们生活中某一个细节就凝聚着真情,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举手投足,可是呢,恰因其小而真,恰因其小而动人肺腑。
接下来,请同学们写一个描写亲情的细节,可以有语言、动作,抒发感情可以有直接描写,也可以有间接描写。
生:学生开始在发的练习纸上当堂完成。
5分钟后师:时间关系,暂时就到这里,请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笔下有关亲情的细节。
一生:我写的是幻想小时候,我的妈妈抱着我的场景,那时候我非常小。
(深情地)母亲缓缓放下怀中的我,眨巴眨巴眼睛,有用鼻子嗅了我的身体,用嘴吻吻我的额头,最后用手盖满了我的被,开口说道:“宝贝你要长慢些,长慢些,再长慢些,让为娘好好疼你,爱你”。
生:(会心而赞叹地笑了)一起,不约而同地鼓掌师:写的是想象小时候的场景,但是通过你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你与你的母亲应该非常要好,很好,有语言,有动作。
生:我写的是爸爸在我考试之后的一个细节。
“潘丽云”生:(不约而同地)都鼓起了掌师:“看完试卷,慢慢地坐下”,“最后说,没关系,努力了就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背影留给我们的是沉重的父亲,沉默的父爱。
生:我写的是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我爷爷跟我之间的一个细节。
“陈小晶的”师:特别棒。
一位慈爱的爷爷,不经意间把目光停留在了孙女开了胶的鞋上,并很快给她补上了,这个爱很细腻。
师:最后再请一位同学。
生:“胡亚蓉的”师:这是你看到的吗?老师发现你特别会观察生活,写了一个在灵堂前的场景,有语言,有动作,生与死的告别。
谢谢你生:(不约而同地)都鼓起了掌师:这节课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发了一个练笔的小纸条,下去之后,同学们练笔的纸条老师要收集起来,做一个纪念。
作为我们作品的收集。
时间关系,我们的交流到这里。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起诵读悲喜,感受悲喜,重点落实了两个字,“读”和“写”。
最后,在即将结束本节课之前,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结束本课的学习。
我们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
播放配乐朗诵。
生:一男一女合作完成课文朗诵。
师:谢谢同学们的朗诵生:一起鼓掌。
师:好的,今天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完成步步高练习册1—9小题。
下课!生:老师请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