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写人:马利霞初审人:语文组授课时间:9、22课题《胡同文化》教师版【学习目的】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堂如果我让大家说说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哪些呢?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

如今,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

在座的有没有人会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同学们,说起胡同,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不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应该是有的。

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就不大注意。

对于这些文化,一般人习以为常,可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而连接四合院的通道就是胡同。

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

)【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zhuǔn)计数.(shù)储.存(chǔ)行.业(háng)约.鸡蛋(yāo)惊闺.(guī)房檩.(lǐn)街坊.(fang)王垿.(xù)国子监.(jiàn)胡同.(tòng)宅.门(zhái)伺.候(cì)低徊.(huái)陆润庠.(xiáng)怅.望(chàng)剃头挑.子(tiāo)噌.的一声(cēng)摞.起来(luò)4、解释下列词语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③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④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

⑤考察: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

⑥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含贬义)。

【合作探究】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⑴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

⑵介绍胡同的取名。

⑶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

⑷介绍胡同的特点: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⑸强调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⑺补充介绍北京人虽封闭,却也很讲究处街坊。

⑻北京人易于满足。

⑼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⑽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10-12)⒀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⒁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⒂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胡同(1-4)胡同文化(5-12)胡同和胡同文化在衰败、没落(13-15)【课堂测评】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胡同皮库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D、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介绍胡同的取名,运用了分类举例的方法;对确知来历的说得比较肯定,对不确知来历的用“据说”“大概”引领。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介绍胡同的大小,举胡同名为证;介绍胡同的数目,引北京人的俗话。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⑴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⑵介绍胡同离闹市很近,举生活实例;介绍胡同安静,举北京特有的走街小贩的招徕声。

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⑴以动写静或衬托。

⑵更加突出了北京胡同的“静”的特点。

【课堂测评】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下棋、喝酒、会鸟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略)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⑴不是。

⑵第13-15段中,对胡同衰败、没落的描绘,以及“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使人怅望低徊”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惆怅与失落;“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对胡同衰败、没落,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面对现实,作者有其理智的一面,他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这种文化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

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说到:“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

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

在新旧文化碰撞更替之际,对于情况,作者怀有一种伤感,一种留念,一份无可奈何。

)【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三部分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⑴怀旧、伤感和无可奈何。

⑵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的角度。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⑴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了;这与正在衰败、没落的北京的胡同有相似之处。

⑵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怀有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所包含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古板、陈旧的批判,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6、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和“嘿”字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不用再说、再有更高的要求了,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滴”字说明香油之少,以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嘿”是对“虾米皮熬白菜”这一美味的感叹,同样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7、第11段中“还是的。

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值得着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特点。

8、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果?表现作者对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批评,“真有你的”暗含“这种事你也做得出”的意思。

【课堂测评】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①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

②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

③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⑴生活影响:吃、住、行。

⑵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教学总结】1、文章沿着胡同胡同文化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思路。

通过学习,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纯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

2、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北京城里有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通过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明天去北京,你所感受到的也许将会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