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精选PPT
1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 述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 (一)需氧量 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运动时的需氧量受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运动的总需氧量主要反映运动的时间; 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主要反映运动的强度。
(二)摄(耗、吸)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11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储备
1. 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酵解酶的活性 (二)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及脑细胞耐乳酸的能力
二、最大氧亏积累 是评价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一)无氧功率 (ATP-CP的供能能力)
(二)无氧耐力 (糖酵精解选能PPT力)
3. CP的再合成
4. Ca2+的作用
5.
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精选PPT
3
精选PPT
4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VO2max)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和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 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 的摄氧量。 因此又称氧极限。
1. 是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是反映心肺机能的综合指标 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VO2max 高度相关.
2. 是选材的指标 3. 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以100%VO2max强度为极量强度,如1500和3000米跑; 85-95%VO2max强度为近极量强度,如5000和1万米跑; 70-80%VO2max强度为亚极量强度,如马拉松; 55-65%VO2max强度为中等强度,如50公里竞走; 50%或小于50%VO2max为小强度,如日常生活走路、劳动等.
2。乳酸耐受能力
精选PPT
13
0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训练方法: (一) 持续训练法
1.练习时间:至少5分钟甚至20-30分钟以上. 2.对人体的影响 (二) 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三) 间歇训练法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四) 高原训练法
1. 原理: 双重缺氧的刺激
2.高原训练要素:[345-346精] 选PPT
安静时,机体摄氧量 = 需氧量
运动时受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影响
精选PPT
2
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一)氧亏
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摄氧量满足不了需氧量造成的体内氧 的亏欠。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摄氧水平的耗氧量。
运动后过量氧耗大于氧亏,不仅用于偿还氧亏,还要用 于以下方面:
1. 体温升高 2. 儿茶酚胺的影响
12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1。常采用无氧低乳酸的重复训练法 2。原则:练习时间不超过10″,休息时间不短于30″; 成组练习后,组间休息不短于3- 4 ′。
(二)提高糖酵解能力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采用1′超极量强度跑,间歇4′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
血乳酸可达到很高水平。
精选PPT
8
二. 乳酸阈 (无氧阈) (一) 概念 指渐增负荷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 急剧增加的拐点.
(二) 测定方法
(三)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1.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大摄氧量主要受遗传的影响,乳酸阈主要受训练的影响;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机能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代谢能力. 2. 制度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用乳酸阈强度训练即能使心肺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又能使 无氧供能的比例减少到最低精限选P度PT. 从而有效地提高有氧能力.9
我国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0~3.5L/min; 相对值50 ~55ml/kg/min 女性约为2.0~2.5L/min; 相对值40 ~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 直接测定法: 气体代谢法
2. 间接推算法: 根据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心率时的做功量
等数值推算。常用的有Astra精n选dP-PRTyhmin列线图法。
5
414
精选PPT
6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
(1) 氧运输系统
心输出量的大小 肺通气机能 Hb的含量
(2)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生理基础: 慢肌纤维百分比
指标: 氧利用率
2. 其他因素 遗传 年龄和性别
训练264
精选PPT
指标:氧脉搏
7
(四)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