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
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小学设置修身、国文、地理、算术、体操等科目,高等小学则在此基础上增设外语、图画、手工、裁缝等课程,中学、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增设理化、音乐、家政等课程。
①
2月,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
在文章中,蔡元培指出,清末新政时期所确立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新的社会形势,“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他明确提出,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为新的教育宗旨,“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②。
他把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率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
蔡元培的这篇文章,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在教育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蔡元培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5页。
②《民立报》,1912年2月8、9、10日。
继续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7月,蔡元培主持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颁布施行。
新教育宗旨明确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的教育宗旨,很明显是在蔡元培的五种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所谓的“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起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所谓“实利教育”,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而且要注重生产实践的教育;所谓“军国民教育”,就是后来的军事体育教育,以养成青年学生的健康体魄,有利于保家卫国;所谓“美感教育”,就是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境界。
191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初步确立了一套新的教育体制。
因是年为阴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次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学校规程,进一步完善新学制,综合而成“壬子癸丑学制”。
在新学制下,教育年限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分两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三种不同的教育系统,即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初等教育作为第一阶段,分为两级:初等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毕业后可进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3年,毕业后可进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中等教育为第二阶段。
学习年限为4年,毕业后可进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为第三阶段。
学习年限为6至7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三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一年。
除了上述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师范教育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分预科和本科。
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师为主,分预科(1年)和本科(3年)。
实业教育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的知识为主,分甲种和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前者是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后者则实施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
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和《师范教育令》。
1913年8月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对各级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年龄、课程和修业年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的新要求及对新式人才的渴望。
这个学制缩短了学生的修业年限3—4年,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废除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取消了读经课与忠君尊孔的内容,加强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方法基本上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为此后的教育改革和资产阶级新学制的最后确立奠定了基础。
①
2、教育界的新气象
在民国元年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民国初期的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新式学校的数量迅速增长。
民国建立后,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公布,①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第314-315页。
激发了人们创办新式学堂的积极性,新式学校的数量迅速增长。
据清末学部和民
①
学生的人数,增长是速度明显加快,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2)一批新式教科书问世。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主要辅助工具,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国教育部成立后,首先宣布废除清末学部颁布的教科书,要求新编的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规定中、小师范学校教科用的图书,可以自行编辑,但必须经教育部的审定方得使用;教科用图书必须符合部定学科程度及教育宗旨;部审定有效期为5年,发行人必须在有效期届满前5个月呈请重新审定。
此规程颁布后,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在很短的时间内,编辑出版了一些内容精简、文字浅显的教科书,如新中华教科书、实用教科书、新式教科书等等。
这些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对宣传民主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国语运动的发展。
清末,随着经济交往的增加及新式教育的发展,统一语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时,以北京话为标志的国语统一运动已经初露端倪。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学制法令中,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的规定。
各省纷纷制订实施义务教育的计划,有的省份开始试办。
为了推进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界部分人士再次发起国语运动。
他们鉴于中国传统教学言文分离,文字复杂,不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因而主张改革中国文字,统一中国语言,使学校教学言文一致。
1913年,王璞、吴敬恒等人在北京组织了“读音统一会”,公布了39个读音字母;1916年北京又成立“国语研究会”,作为促进国语运动的总机构。
但是,当时从事国语运动的南北两派,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加上政治势力的干扰,民初的国语运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
①转引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