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第19章 免疫缺陷病

医学免疫学第19章 免疫缺陷病


DiGeorge综合征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Phogocytic deficiencies 主要指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缺陷,
包括其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伤作用各 个方面
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disease, CGD)是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 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内还原型辅酶Ⅱ(NADPH) 氧化酶功能缺陷,造成呼吸暴发(respiratory burst)障碍所致。
2)发病机制及免疫学异常 (1) 病毒大量复制,细胞死亡 (2) 细胞间融合 多核巨细胞,细胞死亡 (3) CD4/CD8比例下降、倒置
Th数量下降,功能缺陷 B细胞多克隆激活
NK下降,恶性肿瘤、病毒性感染发生率升高
(三)免疫学异常
1、CD4+T细胞
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功能严重受损, CD4和CD8细胞比值下降。
PID 与 SID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 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 也可为出生后因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 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下诱发所致,称为继发 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SID)
(2) 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T-B+ SCID,XSCID)
定位于Xql3.1上IL-2受体gamma链(1L-2RG)基因突 变导致的SCID是SCID中最常见的病种。
最近发现IL-2RG也是IL-4、IL-7、IL-9和IL-15受 体复合物的共同组成部分,因此改称IL-2RG为共同 g链。
HIV
HIV分为HIV-1和HIV-2,两者均可传播AIDS。HIV-1 与HIV-2有共同特征,但抗原性不同。HIV-1与HIV2的氨基酸序列有43%的同源性。目前,世界范围内 95%的AIDS由HIV-l所致。两者感染T细胞,均以CD4 分子作为其受体。
HIV-1属RNA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HIV-1在 电镜下呈球形颗粒,是直径为100nm(90~140nm)的单 链RNA病毒。外膜含72个针状突起。每个刺突由3~4 个病毒表面糖蛋白多聚体组成。主要的外膜蛋白为 gpl20,膜内蛋白为gp41。病毒核心呈锥状,由两个 分子单股正链RNA、核心结构蛋白(p24、gag蛋白)、 病毒逆转录酶等。
其临床表现为早年反复严重的霉菌、细菌和病毒感 染,可发生GVHD。外周血T细胞缺如或明显减少,B 细胞可正常或增高。血清IgM、IgA和IgG水平低下,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极差。多数患儿于1岁内死于感 染,极少有存活至2周岁以上者。其病情轻重取决 于基因突变的位点和性质 。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概况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SID是出生后不利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免疫系统 暂时性的功能障碍。一旦不利因素被纠正,免疫 功能即可恢复正常。人的一生中,在某一特定时 期或环境下均可能发生一过性SID。及时发现引 起SID的原因,并给予排除和/或纠正,对维护 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BtK在B细胞内信息递呈的磷酸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tK缺陷可导致其下游信息递呈障碍。
此类患儿多数于生后6~12月即发生反复的化脓性 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但也可为全身性感染。肠道 病毒(如ECHO,柯萨基病毒A、B)感染所致的脑膜脑 炎为本病特点。
3 选择性IgA缺陷症:最常见 特征:血清中IgA缺乏<50mg/L,sIgA下降 机制:B细胞发育的后阶段停滞 临床: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治疗:母乳喂养,少数可自行恢复合成IgA的能力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IDD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免疫缺陷病指因免疫活性细胞(如淋巴 细胞、吞噬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如免疫球蛋 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补体蛋白质和细胞膜表 面分子)缺陷引起的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 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NADPH氧化酶诱发的呼吸暴发,使细 胞内过氧化氢、次氯酸和氧自由基(O2-)水平增高, 从而加强对细菌和霉菌的杀伤作用。
NADPH氧化酶功能缺陷时,可发生严重的慢性肺炎、 皮肤脓肿、肝脓肿、骨髓炎和脓毒血症。
五、白细胞粘附分子缺陷
白细胞粘附分子保证白细胞能通过血管壁,向炎症 区域游动。
(一)病原学
引 起 艾 滋 病 的 病 原 体 是 人 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Montagnier首先从一 位 持 续 性 淋 巴 腺 病 综 合 征 (persistant lymphadenopathy syndrome,LAS)患者的淋巴结中 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 (1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 LAV) 。 1984年,美国学者也从AIDS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了成 人T淋巴细胞性病毒—3,即HTLV—3。LAV与HTLV— 3结构几乎一致,因此1986年国际病毒学会将其统 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多病原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易发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及病理损伤复杂多样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目前,PID主要按遗传方式和病损累及 T细胞和 /或 B细胞及其他成分,分为:
联合免疫缺陷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 具有其他临床特征的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 功能缺陷 补体蛋白及调节蛋白缺陷
5.肿瘤和血液病 组织细胞增生症、类肉瘤病、淋巴系统肿瘤、 白血病、霍奇金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6.新生儿
7.感染 细菌感染、霉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8.其他 糖尿病、蛋白质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外科 手术和外伤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艾 滋 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为HIV感染的最后阶段,是一种以细胞免 疫缺陷为主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PID发生机制
一、联合免疫缺陷病
1、概况 该组疾病中,T、B细胞均有明显缺陷。 临床表现为婴儿期严重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
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 细胞为著。
表3-2
表3-2续
2.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nciency,SCID)
(1)HIV感染导致CD4+ T细胞减少,其主要机制为: ①HIV感染引起细胞病变而直接杀死感染细胞;
②gp120或gp120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 CD4+ T细胞凋亡;
③识别病毒肽的CD8+ CTL活化,杀死CD4+细胞; 另外激活的CD4+ CTL杀伤感染或未被感染的“旁邻 者”CD4+ T细胞,从而使CD4+ T细胞大大减少。
传播途径
通过患者或隐性携带者体液而传播:性,注射, 母婴
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异常
1、HIV侵入CD4+靶细胞 2、HIV损伤CD4+靶细胞 3、HIV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二)感染机制
HIV易发生变异免疫逃逸 HIV包膜蛋白gp120的受体是CD4分子 HIV与CD4分子高亲和力地结合 结合后gp120和CD4的构型改变
免疫学异常
2、巨噬细胞。 HIV在巨噬细胞内复制,但不杀死 细胞,巨噬细胞成为HIV庇护所。
3、DC. HIV感染DC,HIV gp120与DC的CD4分子 和CCR结合进入细胞,或以IC形式通过FCR或CR 结合在FDC表面而进人细胞。使DC成为HW的庇护 所。
4、B细胞。HIV成分是B细胞超抗原,可多克隆激 活B细胞,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患者表现为高免疫 球蛋白血症。
也能结合T细胞、DC上辅助受体 (辅助受体是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 CD4+T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
CD4+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
1、HIV侵入CD4+靶细胞进行复制
Gp120 +CD4- CXCR4 /CCR5 Gp120变构、分解与 gp41(穿孔蛋白)融合包膜与胞膜融合核心蛋白与RNA 进入细胞以RNA湾为模板,反转录成双链DNA 整合 到染色体成前病毒潜伏或大量复制病毒子代RNA
一、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营养紊乱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铁缺乏症、锌缺乏症、维生 素A缺乏症、肥胖症
2.免疫抑制剂 厥药
抗体、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细胞毒性药物、抗惊
3.物理性免疫抑制因素 放射线、胸导管引流
4.遗传性疾病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酶缺陷、血红 蛋白病、张力性肌萎缩症、先天性无脾症、骨骼发育不良
PID和SID的区别
①PID因特定的基因缺失,导致相应的免疫细胞或 免疫分子受损,常表现为相应功能完全缺失。SID 常为广泛的免疫系统受损,但损伤程度不如PID, 仅是部分功能下降,故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 (immuno-compromise)。
②PID因是基因缺失,除非免疫重建,否则其免疫 缺陷呈终身性。SID为后天环境因素对免疫系统的 不良影响所致,当去除这些不利因素后,免疫功 能即可恢复正常。由此表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SID 极为重要。
HIV感染后,可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从短暂的、 急性腺热样病至威胁生命的肿瘤及机会性感染, 并可引起痴呆、自身免疫病表现及特殊器官(如腺 体等)的萎缩。AIDS的临床特点是全身衰竭、免疫 功能低下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如卡氏 肺囊虫病等)和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肉 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本病传播迅速,病 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