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下列哪位科学家采用反应时间的实验,测量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 A )1P11A. 赫尔姆霍兹B. 冯特C. 韦伯D. 费希纳2. 在一个三因素实验中,如果A为组间因素,B和C为组内因素,用符号可以表示为:( D )7P215A. SABCB. BSACC. BCSAD. ASBC3.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回答没有信号,说明出现:( B )4P115A. 击中B. 漏报C. 虚报D. 正确否定4.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这是为了消除( C )4P95A. 习惯误差B. 时间误差C. 空间误差D. 动作误差5. 恒定刺激法又称为( D )4P88A. 阶梯法B. 极限法C. 又无法D. 次数法6. 研究结果的时效性是下列哪种效度的一个指标( B )2P37A. 内部效度B. 外部效度C. 结构效度D. 统计效度7. 如果样本非常大,这时应该关心的不再是F值是否显著,而应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反应这一强度的统计指标是( C )7P175A. βB. δC. ω2D. σ8. 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会使反应时间( C )5P152A. 延长B. 不变C. 缩短D. 不确定9.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击中率降低时,正确否定率会( A )4P125A. 增加B. 不变C. 降低D. 不确定10. 在迷宫学习实验中,不同组被试学习的迷宫的复杂程度不同,这里迷宫的复杂程度就是一种自变量。
它属于下列哪种类型自变量( B )2P33A. 环境自变量B. 任务自变量C. 指导语自变量D. 被试自变量二.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心理量表包括的类型有( ABD )4P98A. 比例量表B. 顺序量表C. 对数量表D. 等距量表12. 大样本不仅费钱又费时,而且会掩盖( BC )2P49A. 抽样偏差B. 不适当的设计C. 被试变量D. 实验效应13. 在用数量估计制作心理量表时,将许多被试的实验结果合并处理时要用( BD )4P110A. 算术平均数B. 中数C. 众数D. 几何平均数14. 调查的方式可以分为( ABC )1P22A. 邮件调查B. 电话调查C. 个人访谈D. 自然观察15. 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 AD )3P57,58A. 组内设计B. 组间设计C. 混合设计D. 重复测量设计三. 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6. 在信号测验实验中,判断标准可以受信号出现的概率P(SN)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P12417. 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说明有习惯误差。
4P8618. 当两个总体存在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没有差异,就犯了 II 类错误;反之,就犯了 I 类错误。
6P16119.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典型历程是:(1)建立基线;(2)施加自变量;(3)消除自变量。
3P7320.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组间设计安排。
3P65四. 名词解释(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 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
2P3522. 地板效应:也称低限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2P3723.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4P100 24. 小n研究: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
3P7225. 多基线设计: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针对多个不同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在不同环境下建立的多基线设计。
3P74五. 简答题(本题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26. 举例说明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4P98答:1.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
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
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每对刺激都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这样总的比较次数是n(n-1)次。
2. 例如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1.. 将六种儿童服装配对,可配成n(n-1)/2对=15对;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的影响,每对儿童服装都要比较两次;第2次每对儿童服装的呈现顺序应与第1次的相反;这样一共要比较n(n-1)对,即30对。
2.. 每对儿童服装逐对的呈现给被试;让被试选择其中更喜欢的一件儿童服装,每比较一次就得到一个选择分数。
3.. 最后统计六种儿童服装各自的选择分数;然后按照选择分数由大到小排列,就得到了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27. 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和韦伯比例有什么关系?4P105答:1. 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2. 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
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
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3. 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提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而是成对数的依存关系。
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 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1.. 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2.. 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一样。
28. 简述组间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其类型。
3P51答:1. 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 组间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3. 组间设计的缺点是: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4. 为了克服组间设计的这一缺点,应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
1.. 随机组设计: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2.. 匹配组设计: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
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9. 简述自变量的定义及其类型。
2P32答:1.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2. 自变量的种类:1.. 环境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2.. 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3.. 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30. 结合实验说明什么是安慰剂控制。
3P56答:1.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和双盲实验;2. 安慰剂控制方法: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3. 例如:研究两种药物对减轻精神病患者由于紧张导致的唤醒水平的作用。
其中安慰剂控制组服用的胶囊和两种药物组服用的胶囊完全相同,即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但主要成为是乳糖和牛奶混合物;由于安慰剂控制组的被试不知道他们服用的胶囊中不含有药物成分,各组被试都认为服用了药物。
所以,安慰剂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就是由实验组被试服用药物造成的。
六. 分析题(本题共1个小题,10分)12531. 下表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表中对这项研究的目的和结论加以说明。
4P125答:当奖惩办法固定时,信号出现的概率将会怎样影响判断标准的变化,从上表中得假设的实验结果可知:1.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见A 轮实验结果。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见C轮实验结果。
换句话说,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2. 但是,在几轮试验中分辨能力d’都保持恒定,这说明判断标准的变化是由于被试不同的预期产生的,与信号本身无关。
七. 实验设计题(本题1小题,10分)32. 有研究发现,光刺激的强度和久暂影响视觉暗适应的时间进程。
请设计实验研究这一问题。